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考 >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兴遇见你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兴遇见你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4-25

“我在燕南的园子里,期待与你相遇。学堂路有你匆匆的足迹,博雅的风吹进你的主楼里,春风十里,不如隔壁。”荷塘月色如梦,未名湖畔如烟,一曲《春风十里,不如隔壁》让互称“隔壁的”清北两校国民CP感一览无遗。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兴遇见你1

提及清华北大,网上流传着两校之间有趣的段子与往事:

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哪里?

北大学生说:“出清华西门,往东走300米即可。”

同样的问题,清华学生的答案是:“出北大东门,往西走300米即可。”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网友@Rosa在社交网络上写道:“从北京大学东门站下车,你是向东行,我是向西行;从人生分水岭下车,你是朴实沉毅行,我是博雅自由进;你是女生节会来隔壁拉横幅的清华,我是军训时回到这横幅去探望的北大;你我是彼此眼中的隔壁,两相争强,情意百年共存。4月30日和5月4日,这句话被重复提起——嘿,隔壁的,校庆快乐!”

北大虚长清华十四岁,清华晚生北大十四年。与一出生便风华正茂的北大相比,清华更多时候则是沉寂的。这种反差也体现在了两家官微上,@北京大学自2013年开通微博以来共@清华大学7次,有对清华的校庆日祝福、也有对两校友谊长青的愿景,如此盛情款款却唯独等不到@清华大学的回应,引来网友一片唏嘘。

殊不知,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里扎根情谊到现实安稳的漫长岁月里并驱成长,清北这对CP,好似,诸葛亮遇到司马懿,有生之年,才算是遇到了一生之中旗鼓相当却又惺惺相惜的对手。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兴遇见你2

创立于危亡之时

北大和清华虽先后建校,创办起因也不尽相同,但她们均诞生在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国、救国”是她们共同的使命,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要求。大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北大清华校园文化的基本精神,北大清华同时也为改变中国的命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众所周知,北大的前身为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乃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后经一系列动荡的时局,京师大学堂在斗争中保留了下来,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但起初封建习气浓重 ,直到蔡元培的到来开启了“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1916年,蔡元培先生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敢为人先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蔡先生首先整顿文科内的守旧顽疾,另一方面,力排众议大胆任用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具有先进民主主义思想的新人来北大任教。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大校徽图案正是时为北大兼职讲师鲁迅先生所设计。

经蔡元培的一番整顿,北大各类学术、政治团体在那个时候纷纷成立,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极盛,自由、民主的革新空气逐渐浓厚起来。

“清华之立 ……四万万人之膏血 ,清华所以成立之原素也 。 ”从学校设立伊始,清华便与中国命运紧密连接 ,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那时起就根植于清华人的骨髓中 ,而这成为以后清华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这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国人的心目中 , 清华学堂是一座刻骨铭心的“国耻纪念碑” , 激励着清华学子们“发愤学习 , 洗雪国耻” 。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与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不同,百年来 ,清华师生始终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励自勉 ,演绎出“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清华学风 。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兴遇见你3

“奔赴一场劫难,却像奔赴一场盛宴”

作为献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1911-2011)的“青春史诗电影”,在《无问西东》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几个年轻人,各自怀揣诸多渴望,却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历经曲折,最终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无问西东》这个片名来自清华国文教授汪鸾翔作词 ,英文处主任夫人张慧珍谱曲的校歌: “东西文化 、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 、祖国以光 。致知穷理 、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 、殊途同归 。器识为先 、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 、无问东西 。 ” 这首传唱至今的校歌充分体现了忧国忧民和救人救国之情 , 表达了融通中西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

电影中最动容的莫过于1938年,由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子沈光耀,为“大家”舍弃小家最终壮烈牺牲的场景。影片借此还原了一段北大清华携手共赴国难的岁月。

抗战期间 , 北大 、清华和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大 ,搬迁到落后的西南地区 。当时三所学校的校长共同治理学校 。他们是北大的蒋梦麟 、清华的梅贻琦和南开的张伯苓 。 尽管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居无定所,工资打折,教学生活水准十分低下,但他们依旧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冒着飞机轰炸的危险仍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很多优秀的学术成果就在这个时期产生,如 :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 、周培源的激流论的研究 ,吴大猷的《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 , 王竹溪关于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等 。

据相关统计,西南联大时期文科方面培养了任继愈 、石峻 、许国璋 、王佐良 、李赋宁等,理科方面有王浩 、何炳棣 、刘广京等优秀学子,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 、李政道 ,也有新中国重大科技攻关的带头人“两弹元勋” 邓稼先 、朱光亚等 。

在国运维艰中,三校患难与共,相得益彰,直至1946年,复员后的北京大学在北平正式开学,终于实现了西南联大校歌中所唱的“待祛除仇寇复神静,还燕碣”的夙愿。

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矗立着一块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记述:西南联大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西南联大大师辈出,仅存在8年,却从中走出了2位诺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两院院士。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兴遇见你4

教授治校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以“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的坚定气魄 ,蔡元培开启了北京大学的改革之路。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 、尊孔 、尚公 、尚武 、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 , 提出了 : “注重道德教育 , 以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的教育方针 。

他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他提倡学术自由 ,科学民主 。主张学与术分校 , 文与理通科 。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 , 实行“选科制”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精简课程 ,力主自学 , 校内实行学生自治 , 教授治校 。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 ,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 , 影响全国 。 ” 其中,“ 教授治校”制度始于北京大学,蔡元培成为国内主张学术自由 ,提倡民主办校 、教授治校的第一人,后来此制度在清华大学被发扬光大。

蔡元培深知要办好北大最关键的是要先有一大批具有高深学问、 热心教学又能为人师表的一流学者。 他认为当时北大存在 “ 学课之凌杂” 和 “ 学风之败坏” 两大弊端。为了给“青年寻找可以佩服的学问上和道德上的导师” , 多次登门 ,终于聘请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 ,并把《新青年》从上海搬到北大 。后来 , 蔡校长又先后聘请了胡适 、刘半农 、钱玄同 、李大钊 、周作人 、鲁迅等名家大师 。从而使新思想在北大孕育传播 ,以至于后来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

清华同样具有崇尚大师、 注重罗致人才的传统。梅贻琦任清华校长之后, 将重视延聘一流学者的传统发扬得更加光大, 并使之成为清华人的共识。 他在就职演讲中讲到: “ 一个大学所以为大学, 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 他反复强调: “ 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 吾人知之甚切, 故亦图之至急”。他一方面尊重原教师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礼聘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使上世纪 30 年代到抗战前的清华园名师云集, 群星灿烂。

很多人都把清华岁月作为一生最美好幸福的时光 。冯友兰到晚年说 : “我在清华的几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代 。 ”杨振宁回忆说 :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的 、非常幸福的 。”

“我记忆中的北大,是充满诗歌和诗情的。”

最近多年来, 在北京大学全校毕业典礼上, 有两个节目一直没换, 且深受毕业生欢迎, 一是朗诵中文系教授谢冕的散文《 永远的校园》, 一是合唱中文系已故教授、 著名诗人林庚作词的《新秋之歌》。

有人称,“ 对我而言, 北大的形象是随着北大的诗歌而愈发圣洁的, 如果没有海子和西川, 也许北大就不再是个梦想。”

以文科见长的北大最值得骄傲的莫过于北大文科的精神力量——云集北大的名师。从建国初的冯友兰、朱光潜、马寅初到如今的季羡林、费孝通、张岱年等,而以厉以宁、吴树青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也已崭露头角,初露锋芒。

现如今,漫步燕园,穿梭于“一塔湖图" 之间,高13层的博雅塔就伫立在未名湖畔,从1924年起,博雅塔不但见证了瞬间爆发的刹那芳华,还亲历了化作永存世间的凝固之恒。

从徜徉于拥有亚洲第一藏书量" 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传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北大课堂到寻觅那些为支援西部的足迹的志愿者、为祖国科研事业勇攀高峰的科学家,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从这里扬帆,一曲《燕园情》唱出了北大莘莘学子的赤子之心:“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热闹是她们的,我自岿然不动”

只是不知倘若没有了文人墨客的北大,清华会不会形单影只的做着那最耀眼的星辰?清华恐怕会冷冷地接应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只岿然不动。”

根据科瑞维安公布的2018年1月ESI最新数据:北京大学国际排名107,位居国内高校首位,清华大学国际排名126位。

从最新ESI排名数据来看,北大综合排名和入选学科数均有较大优势。不过,清华大学部分学科如材料和工程学等已经进入ESI世界前10位,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这类学科表现优于北大。

实际上,中国现代科学和学术研究很多都是清华留学生回国建立起来的 ,清华办大学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科学和学术的进步 ,如在“物理学教育方面 ,清华物理系是国内第一家正式走上研究轨道的。”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把科学研究看成是学校应肩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还是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 ,扎扎实实开展科学研究 ,使大学成为新思想 、新技术的源泉始终是清华大学不可动摇的办学思想 。

在作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时期 ,清华大学提出了“教学 、科研 、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思想 , 在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时期 ,清华大学更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 。与注重实践密切相连的是实事求是的办学传统 。梅贻琦在办校中 , 重视“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 , 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 ; 而实事求是则是蒋南翔长校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唯书 , 不唯上 ,不唯他 ,不唯洋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求实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 。

结语

从清北两所院校百余年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清华的追求如同钟表,精密,精确,协调一致,为现代化社会所必须。北大的追求如同气体分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有差异,但两者的碰撞却从未停止过。

不久,清华北大便会相继迎来107周岁和120周岁校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季羡林先生在《我看北大》一文中所说 : “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 ,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爱国主义 ; 一个就是讲骨气 , 讲气节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行为面前不低头 ,另一方面 , 在外敌的斧械前面不低头 , 威武不能屈 ……”现如今的清华北大在各方面已然具备了崛起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和机遇,也许还需要教授和管理者怀有坚定的目标和一致的共识,不断创新,才能早日迈进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参考文献:

1.《北大、清华校园文化探源》

2.《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3.《校 园 里 的 诗 性———以北京大学为中心》

4.《从燕园情怀到北大精神》

5.《关于北京大学定位的思考》

6.《梅贻琦与清华之崛起》

7.《追寻大学理想———清华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8.《百年清芬 : 生生不息的清华理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与你有关!超实用的毕业生就业指南 下一篇:高校芯片产业人才缺口大 论文难发待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