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人才 > 大学校长对话中学校长|未来教育需要有未来眼光的教师

大学校长对话中学校长|未来教育需要有未来眼光的教师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20-08-18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未来教育离不开有未来眼光、未来思维、未来能力的教师,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我省以落实中央有关文件为统领,着力重师德、兴师范、破瓶颈、优治理、提待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今天,本报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杨晓云畅谈如何努力造就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四有好老师”。(记者 吕扬)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四有好老师”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表示,我们所培养的教师必须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在服务祖国中不断成长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一所师范大学来说,必须要努力培养更多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好老师。

陕西师范大学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坚守师范大学的初心,

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

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了西部基础教育的大旗,铸就了的西部红烛精神,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只要有基础教育的地方,就有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从1958年至2020年,陕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毕业生达16万人,其中10万毕业生服务于国家西部教育事业。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90%以上的中学都有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任教,80%以上中学的校长、名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西部基础教育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成为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成为学校推进和创新教师教育的新起点。

学校优先建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把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一流学科优先建设,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推进学科教学论博士点建设,形成一批一流的学科教学论博士点;重点加强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建设,为教师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深入实施本科层次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多元化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吸引最优秀的考生报考师范大学。此外,学校还通过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共建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发展远程教育共享、拓宽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开展教育精准帮扶等促进西部教育均衡发展,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贡献。

今年5月,教育部支持陕西师范大学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努力形成西部教师教育“示范点”“活标本”“新高地”。学校将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打造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师范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师资培养、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平台建设、教师培养培训为一体的西部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创建西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地方-高校-中小学”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西部教师教育高端智库,为解决西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重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建议和实践支撑。

聚焦“四有好老师”提升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陕师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的高素质人才,努力造就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四有好老师”,切实履行好新时代赋予师范大学的新使命。

坚定奉献教育的理想信念,是高素质师范人才的价值自觉。学校在全面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把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努力在全体师范生心中埋下“大国良师”的思想种子,树立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职业信念,倾心培育未来能够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 “大先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激励学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

涵育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高素质师范人才的基本要求。“厚德”是陕师大校训的第一个词,深刻反映着学校对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根本任务的独特理解。

立德是树人的基石,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对师范人才来讲,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能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 ,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围绕国家公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开发了一系列师德课程;广泛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共抗疫情、爱国力行”“青春告白祖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彰显爱国主义的时代底色;发挥学科优势,推行“读-讲-背-诵-唱-写”中华经典研习六字教学法和三段式的汉字书写教学模式,实现公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传统美德的同步提升,积极营造崇德向善、昂扬奋进的浓厚氛围。

掌握博专结合的扎实学识,是高素质师范人才的立身之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作为国家教师教育振兴的排头兵,陕师大着力构建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和“西部教师教育珠峰计划”,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一流师范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学校每年遴选300名优秀学生,组建10个学科的卓越教师实验班,实施“小班授课+名师指导”制度,开展“海外游学”活动,建立优秀中学教师、中小学教研员与大学教师协同指导的“卓越教师三导师制”,打造“校长论坛”“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和“卓越教师工作坊”等平台,探索开展卓越教师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具有仁爱之心,是高素质师范人才的职业灵魂。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做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陕师大注重用爱培育学生,激励学生做仁爱之师。学校已连续开展13载饱蘸师者挚爱的“老教授毛笔手书录取通知书活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一种爱的关怀和传递,被社会各界誉为“最好的开学第一课”。学校组织“在名师引领下成长”公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教育中传播爱;设立毕业生“忆源”爱心基金,倡导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子积极投入“忆恩知报·饮水思源”实际行动中;连续20年开展青年志愿者“知识援助行动”,组织学生帮扶关爱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职工子女;培育扶持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云南、甘肃、重庆、陕西等贫困地区接力支教,以心育心,以爱育爱,积极践行教育报国的大爱大德大情怀。

教育要服务于人的发展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杨晓云认为,作为校长,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一方面搞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一支德能双馨、敬业奉献、有所作为、担当大任的教师队伍。

未来教育是全民教育

高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必须面向高等教育,面向未来教育。第一,未来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不管是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来讲,还是就人的自身发展而言,在未来,人人需要教育,人人都是受教育者。第二,未来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未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未来教育不受时空限制。由于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社会、智慧社会的普及,未来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手段等高度信息化、数字化,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变为可能。

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在高中阶段,重点应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不断学习进步,非常必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正当其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成长进步,在合作中关爱他人,在合作中奉献社会。还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育评价体系不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品德,学校更不能片面追求分数、追求获奖、追求升学率。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西大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未来,努力培养具有长远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担当勇气的时代新人,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德育为首,突出实践性,增强科学性。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对原有零散的教育活动进行整合,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行为、心理协同,学校、家长联手,校内、校外结合的思路,制定了《西大附中关于在学生中开展八大系列教育活动的意见》,推出八大系列活动,即系列主题班会、魅力学科节、活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家庭教育指导、青春校园文化、互动国际交流、定向结对子、社会实践创新等。

八大系列活动的核心在于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实践、促进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茁壮成长,让每一朵鲜花都美丽绽放,让每一颗心灵都透亮润泽。在广泛开展八大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着力打造“一年四节”校园文化品牌,即4月的经典阅读节、5月的体育文化节、10月的合唱艺术节、11月的魅力科技节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实践的平台、体验的平台、创新的平台。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把社会实践教育落到实处,学校与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建立了国防教育、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4类10多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交流、服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从而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驰而不息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拥抱未来教育要有担当大任的教师队伍

未来教育离不开有未来眼光、未来思维、未来能力的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育与培养。有人说,未来已来。的确,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线上教学的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师生互动等,要求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适应、适应、再适应,创新、创新、再创新。

近年来,西大附中在教学改革中的成功案例,无不伴随着广大教师的付出和成长。

2007年,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现状,加深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西大附中在全省范围内,从评价内容掌握度、评价有效性认知及六个维度分项考察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

为了把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关心评价、人人参与评价的浓厚氛围,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适时推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有意担任导师的教师要公开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学术特长、工作方式、个性特点等个人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及成长需求,从自己现在的任课教师中自主选择一位成长导师。

导师每学期指导学生撰写一篇写实性自我记录,每学年为学生写一篇描述性评语。导师在写实记录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特长爱好,帮助学生规划学业,规划人生,实现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指导。导师制的建立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综合素质评价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不仅使学生得到发展,也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改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的理念深入人心。引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了教师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样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社会声誉显著提高。

观念领先,行动紧跟,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自律和创新能力,是西大附中面向未来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坚持以新的课改精神和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学科节、学生社团等活动,推动教师教育目标、人才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多次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国家金、银、铜奖和省级一、二、三等奖,有关论文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最新!福建14所高校秋季开学时间确定! 下一篇:高中生警惕!这14个专业只上本科等于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