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公布,其中提出未来三年内,要求全市所有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计入学分。
《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提到,2016到2018年,从文教事业由“结合”走向“融合”、双向支撑文教能级显著增强、文教结合牵引效应更加彰显、师生人文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四个方面提升上海文教水平。在高校内,通过校内各类文化艺术经典演出、校外文化场馆的育人机制,双向提高师生的人文底蕴。今后三年将实施紧缺文艺人才引育计划,打造双向服务文化和教育的跨界人才队伍,着力优化舞蹈、影视等方面人才培养,引进高端文艺人才,建设文艺类学科与智库建设。
未来三年里,有关部门将实施师生人文综合素养普及提升计划,注重大学生艺术素养,鼓励开设更多戏剧课,要求全市所有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计入学分,引导每一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读1-2门艺术课程。
[微调查]
不少艺术类选修课非常“抢手”
上海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上各有特点。陶艺课、照相技术课……华东理工大学在近年的公共课程中安排中,逐渐“摸索”出了学生选修课程的“口味”。“理工类学生在艺术课上更喜欢动手类的。”华理教务处刘冬梅老师介绍,每学期选课不足30人的公共选修课,会停课一学期。长时间选课下来,被“淘汰”的多为音乐史等偏向理论类的课程。而陶艺等动手类课程始终火热。
外语类院校则将多国艺术文化融合在了艺术通识教育里。上海外国语大学里将通识教育分了十个模块。据教务处王会花老师统计,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中华文化传承艺术赏析、多元文明和国际视野这类文化艺术课程,选课时最受校内学生欢迎。有语言特色的上外设置了伊朗文化、日本电影艺术概论等外国艺术欣赏课。课程均由相关专业的本校教授进行授课。2013年,该校通过网上视频课的方式,引进了北大老师的美学原理课程,通过10次在线学习拿到1学分。该课程因受到学生欢迎,从2013年一直保留到现在。
作为综合型院校的上海大学则在艺术教育上有先天的优势。校内音乐、美术、影视学院的强大支撑,给所有本科生提供了不少公共艺术课程、社团辅导的资源。通识教育课程里,经典华语电影课程是全校学生公认的难选课。“能抢上都是运气好。”学生如是介绍。除了上课可以看电影,听名家犀利精准的赏析,吸引学生的还有近年新开设的音乐素质课程——系列音乐会课程。一个学期里,专业老师讲解如何赏析民歌、打击乐、声乐不同类别的音乐会,并让学生通过听两场音乐会写小结的形式完成期末考试。仅上学期,588位同学参与选课。
上大大四的李同学回忆起四年来选修的各类艺术类课程,感觉“收获了满满干货”。了解中国电影发展概况,知晓如何欣赏非主流的小众动画、理解并表演出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神韵……大学期间的文艺选课之旅培养了她闲暇去看电影、读书的习惯。不过,修了10门选修课的她坦言,“其中也有水课。但还是看个人兴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