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教授建议孩子学好母语再学外语
潘文国教授,顶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一堆头衔。华东师范大学为这位身跨汉语和英语两个教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度身定制了一个“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也是为他从教47周年画一个圆满句号。但潘教授却说,他的发言生怕“被人打死”,因为,他要驳斥一个谎言——幼儿不学外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我读书时,上世纪50年代外语是从高一开始教的,后来变成了初一,再后来放到了从小学四年级、三年级、一年级开始教,现在各种幼儿班、学前班都在蛊惑家长带孩子去学外语,这就形成了‘超低龄化’现象。”潘文国教授说,现在2至6岁的英语班十分红火,想想实在滑稽,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开始学习,对周围的世界还是一片陌生,却要他们开始学说外国话。对于“超低龄化”学外语,培训机构竭力吆喝,家长们也盲目地一个劲在传授所谓“经验”,理由又都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潘教授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这个说法源于竞技体育的赛跑、赛车、游泳等项目,但又几乎都是一些短距离的比赛,对于一些长距离的项目,如马拉松、竞走等,起跑线上的几秒钟就无所谓了。而在诸如球类比赛上,根本没有什么“起跑线”之说。“连体育界都不要求一切运动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更何况体育之外的领域,何必硬要与‘起跑线’较劲呢?”潘教授说,当初把外语课由高中下放到初中,他就发现那三年其实是多余的,“当然,如果我现在提出恢复从高中开始学外语,会遭到群起而攻之,那些主张从幼儿时期学,甚至从胎教开始就教孩子学外语的人,更会恨不得把我打死。所以,我折中一下,从初中开始学外语就足够了。再往前,我认为就是时间和各种资源的浪费。”
对于学术界普遍坚信的“学语言越早越好”的说法,潘教授说,“学语言”不等于“学外语”,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幼儿期的确是学语言的最佳时机,但这里指的是母语,即本国语,甚至更具体到是本族语、本地语、“妈妈说的话”,而绝非外语。只有当“外语”在儿童的生活环境里具有了“母语”地位,“学外语开始得越早越好”这句话才有意义。当然,如果有人把学会说“Hi”“Byebye”或唱几首英文儿歌,也算是“学会”了英语,那就另当别论了。潘教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学外语的最佳时机是“在智力发育好以后”。他说:“这里所说的智力就是母语能力,母语基本学好了,既打下了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打下了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随着母语水平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外语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母语能力不足的前提下,任意提前学习外语的时间,实际上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学好母语,就是学好语文,就是学好祖国的传统文化。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潘文国教授这样形容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国内外专家齐聚上海探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 下一篇:上海交大研制仿人假肢手 动作灵巧价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