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近日公布,“文理不分科”是这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之一。也许有人认为,以前也不分的,后来改革又分了,现在又不分,是否在“翻大饼”?我认为,这次改革不是表面翻几个浪花。进入深水区也好,回归教育本原也好,这次是对应试教育现象“伤筋动骨”的一次深层次改革。<p>
首先,从国家需求层面来看,在以GDP为核心的那些年代,科技得到空前重视。但遗憾的是,人文缺失成为软肋。我在有关座谈会上曾大声疾呼:“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有体制机制、文化艺术等等”。譬如,我对学生说,我们不能只探究软件、机器人、宇宙飞船,谁能设计出医疗改革方案、环境保护条例、农村城市化道路、策划组织世博会等等,也是强国富民的创新贡献,学生时代至少要有这样的意识和基础知识。记得几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新民晚报》曾整版刊登关于文理分科的高校和中学校长的观点,当时我是反对高中文理分科的代表。如果我们只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重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素养的培育,后果不堪设想。令人欣喜地是,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这一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深刻的育人内涵。<p>
其次,从社会发展和高校需求层面来看,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文学家鲁迅是学医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不是学理科的,也不是学房地产的,是学哲学的。大学很多“热门”专业早就“文理兼招”(实质就是不分文理),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上课,允许跨专业选课、转专业甚至转学校,复旦大学的书院就是典型案例,双学士等同硕士等等。我相信,郭沫若等名人名家如果生在当代,再也不会以数学不及格为荣。<p>
再次,从高中校长和教师层面来看,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效率”,从高一起就分文理班引导学生偏科,高二起就“加一”主攻四门,高三更是唯分数论人,比拼本科率、一本率,“高举素质教育旗帜,扎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令人揪心。在此背景下,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要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优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功能,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令人振奋、令人期待。<p>
最后,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各学科认真学习体验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而不是根据中考的成绩、家长的愿望、就业的待遇,早早地去分文理、定志趣。学生个体有差异,应该让孩子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例如,复旦附中有个学生记者团,有文字的、摄影的、编辑上校园网或者编辑班刊校刊的,他们中很多人发现了自己,选择了新闻传媒、出版、网络维护等专业。在复旦附中管乐团的学生中,有考上巴黎音乐学院的,也有考上其他文科或理科专业的,有学生在艺术节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激发了编、导、演的兴趣,最终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很大的亮点在于: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打破文理界限,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六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科目参加考试,记入高考总分。<p>
我想,有兴趣的学习,与被动甚至被迫学习完全是两种状态。我们常说,喜欢打麻将的,打一个通宵都很兴奋,喜欢蹦迪的,疯狂一夜很过瘾,但把这两人置换一下,都要逃避或累坏。对当下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学习痛苦恐怕就是被动地、低层次地围绕几门课重复操练,被训练成没有思想活力、情商很低的解题机器,最终产生厌学情绪。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自己钟爱的科目,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由此看来,文理不分科,决不仅仅是文理一张卷的技术问题,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p>
除了“翻大饼”之误解外,“文理不分科”后,可能有人担忧:以文科见长的学生考数学,会否增加难度? <p>
首先,高考改革后,考试科目由必考和选考相结合,语文、数学、外语都是高考统考科目。国际公认,人的基本素养,除了人文、社会、科技、健康等以外,数学总是单独列出的,因为数学不仅是工具、是科学,还是独特的文化。所以,几乎所有国家的高考必考数学、母语和一门外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必学母语、数学。既然改革后推行文理不分科学习,数学也就不存在文理卷的概念。<p>
其次,相对理科见长的学生而言,文科见长的学生在数学素养上往往偏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命题者一定会严格课程标准和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进行科学命题。<p>
为什么以前数学分卷时,语文、外语不分卷,没有人说对理科生偏难、吃亏呢?因为语文、外语的学习很重要。同样道理,数学不再分文理卷,那也是因为数学科目对于学生发展实在太重要了。<p>
今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年财经素养测评国际报告”,在参与这一测试的18个国家(地区)中,上海15岁在校学生平均成绩最高。据分析,上海取得这一佳绩,很重要是数学基础抓得好。由此可见,文理不分科,可以引导中学更加科学地安排包括数学在内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种改革,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p>
事实上,探讨数学考题的难易,犹如挑选运动员,身高1.80 的个子,举重教练说太高,篮球教练说太矮,足球教练说正好,是同样的道理。面对同一张考卷,学生需要做得就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p>
在我看来,高考综合改革的终极目的,不是提升录取率,更不是让学生混日子就能轻松完成“大学梦”,而是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让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提升质量、发生质变,这也许是改革最大的红利。<p>
随着高职、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配套改革,只要学生想学、肯学、会学,每个人都可以终身学习;每个年级每门学科的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负责,人人都是“把关教师”;学校要重新“洗牌”,在教育观、师生观、质量观上重新审视,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合理调整,走多元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唯有认清规律,才能适者生存。<p>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原校长 谢应平<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高校主题活动复旦开幕 下一篇:上大招办主任:高考选科,“轻松”不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