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对学生是重大利好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改革内容】考试科目设置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解读
文理分科一度让大学和用人单位成为“受害者”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教育。无论是高考还是后来的大学自主招生,考生在升学考试面前分为文科生或理科生。而此次的高考改革,彻底终结了文理分科的历史。
对此,沪上一些教育专家直呼:“这次改革,破题破得好”。实际上,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实行多年的文理分科,客观上导致不少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知识面狭窄,影响个人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谢应平对此颇有感触。上海高考实行“3+1”多年,要求考生在语数外三门科目外选一门加试科目,这一制度安排的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为素质教育留出空间。但谢应平观察到,很多高中为了应试、求升学率,早早地对学生进行分科、分班,对高考科目拼命地抓应试练习,对其它非高考科目则一带而过。这样的应试教育,虽然成功地把学生送进了大学,却也让他们留下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短板”。
“很多高中生一看自己数学不行或者物理不行,就决定选文科。到了大学,由于缺乏数理基础,想再转理工科基本不可能了。”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分管招生工作多年,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意见”很大。在他看来,连同大学和社会用人单位,都成了文理分科教育的“受害者”。因为在招聘市场上,文科生的需求量要远低于理工科学生。很多高中盲目选文科的学生,从进大学开始就注定了日后会面临就业压力。而大学遭遇的另一层尴尬是:很多创新人才的苗子在高中就被分科教育扼杀了。
观念要改了:别再计较选文科划算还是选理科划算
文理分科被诟病多年,不少省市的教改和高考改革方案也曾探索取消分科教育,却招来不小的阻力。
“有些人现在可能正在分析,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底是文科生划算还是理科生划算?在我看来,这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叶志明坦言,以上海为例,在高考科目选择面十分有限、只有加试一门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自我定位――不是选文就是选理,“可选的科目越少,学的时候就越偏,也就越难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在这次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考试科目设置已有全盘调整,除了统一高考外,还突出了学业考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科目。不少教育界专家认为,这一设计从根本上突破了学生自我定位过于狭窄的问题,学科可选择面拉开后,文理的界限将自然地消失了。
“指挥棒”改革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留出空间
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指挥棒”的巨变必然对中小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说,突破了文理分科这个“局”以后,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建立学科群的概念,根据自己的偏好、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科目,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会大大增强。而这一点,恰是符合国际教育主流方向的,“无论是美国的SAT考试还是英国实施的IB课程,都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性。”
不少专家认为,这次改革总体方案设计理念非常先进,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留出了空间。
叶志明坦言,文理分科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几代人身上甚至已经变成了思维惯性。但实际上,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交叉、融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科专才”和“理科专才”都不是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然后再培养成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