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素养 延续思辨性写作——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卷评析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注重命题的准确性和测量的科学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2014年试卷的选文类型,既延续了近几年高考的基本样式,又在继承中有所变化。现代文阅读的两篇选文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公民素养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第一篇现代文《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是社科类文章,旨在阐明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还要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公民的新闻素养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文贴近考生生活,文风质朴自然、条理清晰且内涵丰富,为考生思考自己应当具备怎样的新闻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诗文阅读的选文侧重于对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挖掘与讴歌,诗歌鉴赏的材料是陆游的《镜湖女》,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文言阅读一选自《资治通鉴》,主人公刘晏是一位目光远大、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官员,具有高超的管理理念。文言阅读二选用的是东汉徐幹的《治学》,讨论“学”的重要和治学的方法,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启人智慧,耐人寻味。
二、阅读试题的编制
今年高考命题在以往成功的经验上进一步落实“全面、均衡设置测量目标”的命题要求,无论从测量目标的构成、测量目标的比例、试题难易度的比例,还是从试题类型的比例上,都严格体现“考试手册”中的要求,注意与“课程标准”和《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在今年的试题命制过程中,命题组认真研读文本,结合“考试手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试题,力求大多数试题能清晰地对应到某一项能力点上,拒绝作大而无当的考查。比如今年试卷中的选择题,大多是要求考生对文本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做出理解,考生的思维会聚焦在某一个点上,测量的目标更为明晰,使考生的应答成为其学科素养或能力的完全体现。另外,还需要就考生的应答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分,使考生的得分与其能力联系起来。试题在命制时充分重视区分考生在测量目标能力上的差异,在制定评分标准时采用“量表”的方式,对考生的答案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依据他们答题所反映出的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评分,并描述其等级表现。
三、作文试题的设计
今年作文题目使用的材料由两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都既明白如话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句中的“沙漠”一词可以引发考生丰富的联想,考生可以赋予它不同的象征意旨,相应地,考生也可以对“道路”“方式”等词有多种个性化的解释,另外还要思考在“沙漠”中能够选择“道路”“方式”与“自由”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句式相同,形成形式上的并列,前一句所具有的思考张力在后一句中同样体现。另外,前句的“自由”与后句的“不自由”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文关系,引发考生思考前后分句之间还具有怎样的逻辑内涵。后一分句中的“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引导考生思考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种种客观存在的“不自由”,进而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种种限制,正确理解世上沒有绝对自由的道理。只有对这些普遍而客观存在的限制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才能更懂得“自由”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学习、生活、社会中正确地处理各种“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才能对人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材料表达清晰,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考生阅读作文题目所需要的时间和思维,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降低审题难度,从而更好地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集中考察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培训行业遭遇信任危机“壹模式”主导产业洗... 下一篇:新留学时代需要新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