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上海 > 解析沪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难”在哪

解析沪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难”在哪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原标题:年年称就业“难”,到底难在哪

解析沪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上﹚

正值沪上十余万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季”,“难不难”再度成话题。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何年年称“难”,又有何缓解之方?根据教育部要求,上海多所高校已陆续公开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此,结合各方数据、多家视角,一一细读,深处追问。

增量和结构矛盾是道“坎”

“从总体看,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在东部,共有4351人,占就业学生的92.63%。除上海外,就业最多地区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北京市”,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传出的信息。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徐迅认为,大学生就业年年“喊难”的最主要因素有二:逐年递增的毕业生增量,以及地区差异导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人,此后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去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共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今年再增28万人,首次“破七”,达到727万。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程度不一,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加剧了局部地区的竞争态势。据权威中介组织调查,北京、上海与深圳继续位居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前三位。就上海而言,受种种因素制约,毕业生获取外省市需求信息的渠道依然不够畅通,赴外省市求职成本也相对较高,多数毕业生仍选择留沪。

不过,近年来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回原籍地或其他地区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过去的10%左右升至现在的30%。许多高校多方努力,引导更多优秀学子赴中西部、基层等更加适于发挥所长的单位就业。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显示,2013届毕业生中赴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人数较以往有明显增加,其中西部就业176人,同比增43%。

部分高校面临“挤压效应”

校际差异,也导致学生、家长就业难易感受的不同。

从各校报告给出的去年就业数据看,呈现“两头翘”态势。复旦大学去年总体就业率为96.85%,比上一年高3.15个百分点。赴世界500强企业的毕业生总数达687人,占所有赴企业就业人数的26%。本市另一所“985”全国重点高校华东师大覆盖各类学历教育,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45%。

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3.36%,本科生95.30%,高职生最高为97.94%。另一方面,一些老牌民办高校也以其自身特色,给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就业率。目前,民办高校数量占全市高校1/3,约30所。来自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的数据表明,以年度就业率排名,沪上位列前16名的民办高校就业率均超95%。也就是说,至少半数民办高校就业率均达到全市就业率平均水平以上。如上海建桥学院连续 3年有所进步——2011年98.8% ,2012年 99.37% ,2013年99.6%。校长潘迎捷教授说,与公办名校半数左右的升学深造率相比,民办高校直接就业学生占九成以上。“学校引导学生建立务实就业观,毕业生们适应性增强,对企业胃口。”

同时,部分市属高校的毕业生明显感受到“挤压效应”的影响。去年同期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市高校毕业生中,985、211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较前一年情况稳定,高职专科院校甚至小幅上升1.2%,就业岗位受到挤压的是非985、非211的市属高校。这一情况可能在未来延续一段时间。

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道出了市属高校普遍困境。近年来由于制造业整体岗位需求减少,学校机械、通讯、电气工程、汽车信息管理等专业就业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岗位总量减少的关系,一些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更加急切,进而挤占了原本属于市属高校学子的就业空间。

“数据恐慌”需要冷静看待

专家指出,就业之“难”中,虚火也不少。每一年爆炒所谓“最难”话题,对推进就业、提升高教质量反成掣肘。采访某大学二级学院副院长,他反复说,“有的专业现在签约率较低,是暂时情况,千万别写哦,否则招生招不到了。”

市教委公布截至4月中旬的最新就业数据显示,沪上应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9.3%,与去年同期持平。由于每年升学、出国、创业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约“三七开”,加之考研人群完成录取后将带来5到10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量,因此沪上大学生签约率实际上已接近70%的一半。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多年维持在95%水平,今年毕业生总量也与去年的17.8万保持一致,显现持续稳定就业形势。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及去年四季度“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中,就业评价指数和就业预期指数继续上升,且幅度较大。其中,今年一季度就业评价指数113.8点,达到历次调查的最高点;而就业预期指数环比同比增加9.8点,处于较高点位。

财大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确实面临不少难题待解,但也应看到“利好”。从国内经济发展看,经济企稳伴随投资增加带动了就业,中小民营企业的用人需求较去年同期也出现了小幅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今年,本市还启动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者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并对有特殊困难者实行全程就业服务。因此,如何看待就业之“难”,需要科学、理性地认知,否则可能形成盲目的“数据恐慌”。

业内人士指出,与其为一个“难”字过度纠结,各方不如沉下心来,积极应对。毕业生自身应调整观念,与全社会共同来解这道题。高校在专业布局、学科设置方面究竟如何与社会需求对接,找准“榫头”?同样值得深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松江二中2014年“提前招生录取”方案 下一篇:上海师范大学:建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