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上海 > 院士回应遭弟子举报:对方要求解决职称

院士回应遭弟子举报:对方要求解决职称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去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此外,有媒体报道王正敏还克隆国外的“人工耳蜗”用来申报国内的专利,成功获得巨额专利经费数千万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回应此事,称自己论文方面从未造假,做人工耳蜗只为让更多聋人获得救治,不为赚一分钱。

学术造假?

举报

申报院士材料造假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宇澄称,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他正是其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的全过程。王宇澄表示,王正敏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以下简称《论著目录》)。

回应

3/4都是自著论文

昨晚,王正敏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上报的一些论文中确实有一些水平不是很高,主要是由于学生们在写论文时把他作为作者之一。中科院对《论著目录》的要求是署名论文都要填写,他就上报了这些非自己所写的论文。

至于“小品文”,王正敏承认确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但这些文章也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和学术观点,也是在要求下才放进《论著目录》中。“这是为了让中科院能够了解我,而不是我为了当院士故意作假,难道中科院看不出这些文章的水平么?”

王正敏称,在《论著目录》中,3/4都是自己正经八百的学术论文。

举报

抄袭导师学术成果

王宇澄举报称,王正敏的著作还抄袭了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

王宇澄表示,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乌果·费绪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

王宇澄认为,王正敏的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王宇澄称自己当时参与了编辑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袭的全过程。

回应

导师对此完全知情

王正敏昨天表示,他在一些专著中确实引用了自己在苏黎世大学的导师乌果·费绪的图片,但已经在文字中注明了图片来源,“在文字中注明图片来源,就不用在图片旁再进行注解”。

王正敏同时表示,在引用导师图片的同时也进行了部分图片的绘制,虽然有借鉴导师的成分,但也有自己改动的内容。“我的导师对此完全清楚,并为我的书做了序,对我画的图进行了高度评价。”

克隆国外样机?

报道

克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据央视报道,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先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王正敏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

利尔公司的产品。沈义虎表示,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回应

仅是分析并未进行克隆

王正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曾对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进行了分析,但并非对其“克隆”。

王正敏称,虽然他们对澳大利亚的人工耳蜗进行了分析,但很多东西是不可能解密出来的,“很多数据通过分析芯片也无法获得”。“在此之前,我国的聋人都只能使用国外的人工耳蜗,价格很高”,王正敏称自己一直在致力于研发价格更低廉的国产人工耳蜗,而分析外国先进的人工耳蜗有利于对其消化和吸收,自己再进行改进国产的人工耳蜗。王正敏称,他们所研制的人工耳蜗包括DSP和CPU两个核心芯片,都是由他们团队的工程师按照他的要求和数据自行研制的,与国外的人工耳蜗芯片没有任何关系。

据王正敏称,他已经于昨天将所有制作人工耳蜗的材料交给了复旦大学。“相信组织会对此事有一个公正的处理。”王正敏说。

报道

用仿制品获取巨额经费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仅在2012年,王正敏研发团队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回应

经费使用经过严格检查

王正敏对于两笔2000万左右的专利经费并没有否认,他称两笔经费分别是力声特公司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申请下来的。公司方面用经费进行了工程研究,他并不是很了解,而医院也是用这笔经费进行了临床的实验。

据王正敏介绍,医院所拿到的这笔经费是从卫生部申请下来的,卫生部也派了相关人员来到医院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检查,“在这笔经费申请下来的时候,我也已经不再参与这个项目了,毕竟我岁数比较大了,应该让年轻人更多地参与进来”。

“仿制品”之患

报道

志愿者受伤害

据报道,2009年,上海力声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免费为他们植入了力声特人工耳蜗。“他们说产品不会坏,终身保修。”志愿者之一的梁珍来自山西朔州,植入的人工耳蜗仅仅用了两年就坏掉了。梁珍多次和上海力声特公司联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个新的人工耳蜗,但对方称要等新的产品出来以后才能植入。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梁珍这样的志愿者不在少数,记者通过互联网采访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声特人工耳蜗志愿者,有6人的人工耳蜗仅使用两年左右就坏了,使用时间最短的只有6个月。目前志愿者坏掉的耳蜗仍残留在耳朵里,身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回应

只有两例故障

王正敏表示,经过临床验证,确实有2例志愿者在植入人工耳蜗两年后发生了故障,但也只有这两例。“人工耳蜗对于2年以内失聪的患者效果较好,也就是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王正敏称,对于媒体所报道的多例志愿者人工耳蜗失效的问题,由于很多志愿者都是已经长时间甚至20年以上失聪的患者,听力功能丧失比较严重,而且耳部细胞也有可能已经死亡,有可能植入后效果不理想。

王正敏称目前人工耳蜗的新型号已经基本完成,可以开始进行临床验证,可以为这些志愿者免费更换新的人工耳蜗。

对话

王宇澄曾提荒唐要求

京华时报:网上有报道称你占有力声特公司的股份,你是否在研制人工耳蜗的过程中进行获利呢?

王正敏:我非常明确地说,我自己没有公司的任何股份,也没收过力声特公司一分钱,这个公司的账目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而医院确实占有一部分股份,但和我本人没有关系。我研制国产人工耳蜗就是为了减轻国内失聪患者的负担,为他们提供更便宜的人工耳蜗。而在研制的过程中,只是在专利转让的过程中,医院对我们这些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奖励,但也只是很少的一笔钱。

京华时报:你如何看待举报你的学生王宇澄?

王正敏:我之前一直没在公开场合聊过他,但这件事闹得越来越大,我也不得不说一些。我对王宇澄的照顾比别人还要多,无论是手术实践和外派学习上都非常的爱护和照顾他。但他的要求很高,很多要求很荒唐。他曾找我提出3个要求,分别是要当我的终生荣誉秘书、解决他的正高职称和成为我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些都是很奇怪的要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沪上专家研讨高考改革后英语教学趋势 下一篇:上海教委:高校专业重复率高不予备案 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