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授课、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慕课”教学逐渐风行全球,也影响到国内的在校大学生。慕课的魅力何在?它又为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何种启示?有人说,是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而带来丰富的网络互动;也有人说,是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对此,沪上一批高校负责人认为,面对慕课,提高教师素质才是重中之重。
半年前,为应对慕课挑战,本市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并集合上海高校优质教学资源,首批推出了7门混合式教学课程。这些课程采用网络教学、课下讨论交叉的形式,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学生选修。第一学期,选修人数仅2400余人;这学期刚开学,课程增加到14门,报名选修为3000余人,但这与上海高校数十万在校生人数相比,连零头都不到。
上海的高校推行网络与课下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很多教师不善组织讨论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指出,慕课的形式是网络教学,但核心并非网络技术,仍是教学质量。陆靖认为,研讨式教学是慕课的基本特点,但上海高校的很多老师并不擅长组织课堂讨论,“最夸张的,我曾经听过一堂研讨课,一个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下面我们讨论吧’,第二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到这里吧’。”陆靖说,老师讲课都是可以在家里准备好的,是有教案的,而到了讨论的时候,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本无法事先准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陆靖坦言,上海需要通过混合式的课程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让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角度,甚至同一句话都得出不同的结论,而目前不少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达不到。
教学不是当知识搬运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说,面对慕课,打造精品课程才是最重要的工作,转变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观念非常关键。以前,我们要求教师拼命向学生灌输知识,现在,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当知识的搬运工,他们天天背着电脑,拿着iPad,学得比教师更勤奋、更及时。所以,老师现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地选择学习资源。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表示,国内高校的教师要改变观念。现在很多的老师千方百计想把知识全部讲完,至于学生能够学得怎么样,老师却很少考虑。即使认真上课的那些学生,在高校现在的这种传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是有限的。不如把时间用在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上——就是他们的讨论。“当前在线教学的实质是教学改革,这样才能避免重蹈以前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的覆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