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始,沪上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沪上部分小学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日前,一位小学老师反映:新学期,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用“×”,只能用“O”。有教师质疑,难道连孩子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也不用培养了?(9月27日《新闻晚报》)
老师批改作业错处用“×”,正确打“√”这是长期以来批改作业的规定的统一规范要求,而且习惯成自然。“×”和“√”只是符号,便于识别。这种传统的批改方式业已被学生和家长所认同。并没有谁对“×”和“√”有什么异议,“×”是错误之处,温和与否不在“×”上,在于错误和正确之上。“×”不存在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人格尊严。是错就“×”,是对就“√”。
为何把批改作业的符号任意添加一种情绪和色彩?这实在没有必要。相反,改“×”为“O”倒是有学生忌讳大“零蛋”的不光彩,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是错了一道题,而“O”是个大“零蛋”反而更加刺激人,尤其是小学生对“O”这个大“零蛋”更是有敏感,“柔和”又从何而来?
学校规定老师批改作业有错处不能用“×”,这是多此一举的规定,颠覆传统的批改作业符号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不过是给老师带来不习惯的麻烦,给学生带来不能接受“符号创新”,并无它益。和学生沟通、交流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态度,“√”“O”上没有温度,对和错上有是非度。只有看到“×”,才能改正错,向“√”看齐。事实上从心理接受程度上来说,可能比“×”比“O”更容易接受。
这样的规定是在搞一种“符号游戏”,是没事找事,没有一点意义可言,实在是瞎折腾,如果把这个精力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做些有利于培养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改符号岂不更实在更有意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