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大学生就业形势稍显严峻,硕士“压”小本,一本“压”二本的现象就会上演。有人担心,二本院校今年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其实,未必!
上海电机学院举行春季专场校园招聘会,120多家用人企业携2000多个岗位进场,其中三分之一企业为该校的校友企业。
站在招聘会现场,观察着正在寻觅“饭碗”的应届生们,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姚春伟心里有些着急。他说:“不是没有好工作,只是有的学生看不懂好工作,不识货啊。”
读不懂企业面试官的“暗语”,搁不下大学生的“面子”,不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在一些高校老师和就业专家看来,这才是很多大学生感觉“就业难”的症结。
撩起“低薪”的面纱
这是记者昨天在上海电机学院招聘会现场看到的一幕:三名大学生在广投一圈简历后,忍不住躲到角落里“吐槽”:
“我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倒是不少。但问了一下薪水,基本没过3000元。”一位读电气工程专业的男生告诉记者,他不怕吃苦,但对月薪有个“心理价”,“低于3500元,不考虑”。他身边的同学也表达类似的想法:上海生活成本不低,拿“2”字打头的工资,恐怕活不下去。
乍听上去,学生们的议论不无道理。但姚春伟说,这是典型的“不懂”。他以一家在招聘会现场设摊的生产型企业为例。这家企业招聘现场工程师岗位,开出的基本工资为每月2800元。但他仔细调查过,一些过往签约的毕业生,月薪其实都在5000元之上。
“生产型企业一般比较低调,喜欢吃苦耐劳的学生。但真的签约后,员工每月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资,还有绩效工资和其他津贴福利。”姚春伟记得,此次春季招聘会前,也有一家企业到上海电机学院招聘“技术工人”,投放28个名额,月薪2500元,结果很多学生没了兴趣,勉勉强强才有20个学生签约。
“我去那家厂实地考察过,很多签约的学生当工人才两年,都开小汽车上班了。”姚春伟给大学生的建议是:“低薪”只是一些好工作的“面纱”,不问清楚扭头就走,如此择业必然错失很多好机会。
能力比证书更重要
找工作的大学生,简历上都不忘写上自己获得的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看得出,有的同学考证很辛苦,但我们需要的证书不是这些。”在昨天的招聘会上,不少用人企业的想法让应聘者感到有些意外。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站辅机厂的一位现场面试官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很多学生“考证”意识很强烈,但丝毫不明白什么样的证书能展示自己的能力。比如,读工科二本专业的大学生,如果就业定位立足于企业的技术类岗位,那么,与其苦读英语、“刷分”四六级,还不如拿出业余时间考类似于技工、钳工和电工这样的职业等级证书。“都是大学生,别人只懂理论,你懂实务又能动手,优势不就出来了吗?!”
漕河泾开发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她说,正如高校有“985”、“211”以及一本、二本的划分一样,不同规模的企业,用人要求也不同。中小型企业还在成长中,招聘员工时,看重的往往不是名校的学历,而是应聘者实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二本大学生优势很明显。
记者注意到,这家企业拿出的岗位是技术支持工程师,但写明了招聘要求:必须熟悉包括Simnlink在内的建模软件。“我们不在乎计算机证书,只要能熟练使用几款行业软件就可以了。”但从现场情况来看,够得着这家企业“敲门砖”的毕业生并不多。有同学感慨地说,这些软件大学课堂里都教过,但“学的时候没当真,不太会用”。
要能搁下面子放下身段
“很多大学生到目前为止还在挑挑拣拣,没有签约。其实,市场上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他们觉得有些工作不适合大学生做。”姚春伟举例说,就读机械、电气专业的对口技术型岗位都在企业一线,肯不肯从技术工人做起,肯不肯到工厂吃苦,都是学生们就业时的心结。
招聘会现场,就有不少大学生期待企业给个“不当工人”的“承诺”。
“让我下工厂一两年没问题,先吃苦应该的。但如果一直在工厂,无法晋升管理岗位,我就不考虑签约了。”一位就读模具方向的毕业生坦言,“大学生和职校生毕竟有区别,长期当工人,接受不了。”
已有预测数据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到2020年,约有半数大学生将就职蓝领和灰领岗位。一些高校教师和就业专家也呼吁,做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当前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恢复从事技术型岗位的荣誉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