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鲍家村,接近长方形的村域里,靠公路一边划出大片田地,发展红树莓种植和农家乐产业;另一边居住区中,排水明渠纵横勾连,家家都有沼气池供能;村子中心,公共服务区带来便捷生活……在同济大学“2012年西宁市村庄规划方案竞赛”上,一套以“绿墨”为主题的概念规划方案引人关注。“我们希望引入生态种植、能源理念,滴墨入水,染绿整个村庄”,参与设计的大四学生郭沁说。据悉,同济大学规划专业在全国率先将 “乡村规划设计”纳入学科体系,作为该校乡村管理规划教学的首次实践,此次大赛共70多位同学参与,共为当地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县等3个县的8个村庄设计出16套概念规划方案。
“上一次我们实地做乡村规划,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活动负责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尚武教授说。据他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对乡村规划管理的重视,原先以城市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规划学科也增加了乡村设计的内容。今年,在西部教学实践基地——西宁市规划局协助下,学院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往西部,对当地加拉山村、新寺村、塔尔沟村等8个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并完成概念性村庄规划方案。为激发学生积极性,还专门推出竞赛形式。
到实地调查,访问大量村民,为真正的村庄做规划,这些对年轻人来说,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接触乡村、认识乡村的桥梁。当地水资源紧张,往往几个村合用一个水库,用水紧张,厕所只有旱厕,排污排水系统也欠缺……种种困难下,村民主任张大叔仍然踌躇满志,准备引入在隔壁村发展得红红火火的红树莓种植产业,正在跟一家酒类企业洽谈收购合作。郭沁说,深入农村看到了西部农民求富求变的急切,更看到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巨大空间,“即使我们的方案只是‘作业’或‘参赛作品’,但这一番见识、思考对我已是收获”。于是,她和伙伴们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一点一滴与村庄实际情况融合,重要基础设施如何改进布局,村庄环境保护哪些方面需要未雨绸缪,如何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留白”……都成为同学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每一个村庄,都有独特的人文积淀,发展不需要统一模子,比起城市,或许它更能‘不走寻常路’”,此次比赛中摘得冠军的作品来自大四学生刘一婷和她的小组,名为“金城驿站”,那是为湟源县哈城村设计的方案。同学们考量村庄历史,惊喜不少。原来“哈城”蒙语中意为“金色的城”,自古便是多民族交汇之地,更是前往青海湖旅游的必经之地。在同学们看来,这里独有的古城墙、组团式分布的房屋等,都写满了历史,或许也能成为村庄发展的良机。他们的规划方案以“村庄旅游”为主题,对原有的布局仅进行微调。“正如老师反复叮咛,规划设计一个村庄,不是简单建一个居住区,也不是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一座新城,而是需要充分考量它的历史、人际关系,”刘一婷说,在为这座“金城”的谋划中,她正在尝试读懂乡村,读懂这个社会陌生的一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