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春季新学期是教材修改的“低谷期”,但最近有关教材修改的信息还是“波澜起伏”。教育部最近颁布了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课程标准,这预示着新一轮的教材修改将进入“旺盛期”。
教材修改,很是让人纠结——究竟宜“静”还是“动“,或者在“静”与“动”之间达到平衡,是教育行政决策者、教研部门探究者,尤其是教学工作者的一块“心病”。
一些教育专家的观点是:教材修改不该患上“多动症”。
“少”可能胜于“多”
教材修改,首先涉及一个“量”的问题。以语文教材为例,现在各年级的课本基本上处于“饱和型”,即编写者总是“满打满算”,生怕学生“吃得不多”。
进才北校副校长邢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前不久与台湾同行接触时发现,同处一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台湾一学期收入13篇文章,而我们的教材有30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我们的课本内容多,好像能让学生多学一些。但仔细算来,一个学期20周左右,掐头去尾,再加上复习考试,能真正用上的也就十几周,语文教材收入10多篇课文,显然数量比较恰当。邢春说:“关键是所收入的13篇课文,的确都属经典,耐读,充满语文的寻味。”在他看来,宁愿10多篇“教深教透”举一反三,也不愿多篇“蜻蜓点水”,毕竟质地远胜于数量。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首先要从教材“瘦身”做起。
“静”可能胜于“动”
教材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有经典的神圣。文章入教材不能“进进出出”,太随意。对这种说法,不少一线教师表示赞同。
而现在,教材犹如风中的一叶扁舟。去年,沪版初三语文教材变了。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并曾参加过语文教材审定的语文特级教师、新华初级中学名誉校长陆继椿,特地做了一番新旧对照,他说,与历年的微调不同,这次语文教材“变脸”很厉害。同是8个单元,新教材只保留了“爱情如歌”、“世间百态”和“忧乐天下”3个单元。原来的第一单元“大师风采”,换成了“生活文化”;第三单元“面对灾难”,换成了“走近鲁迅”;第四单元“散曲小唱”,换成了“步入书林”;第五单元“世间百态”改为“讲坛回响”,而“世间百态”下移为第六单元,原第六单元“艺术长廊”则被删去了;第七单元课文未变,但单元标题由“亭台楼阁”改为“忧乐天下”;第八单元“现当代小说选读”改为“明清小说选读”。
对这种大变,一些一线教师感到无奈。他们认为,课文的增减和“搬家”,可能是“与时俱进”,但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很难说一篇课文在这个学期教与放到下学期教,有多少质的区别和教的优劣。而老是在“进进出出”做文章的教材,很难成为经典。有的老师说,就是学生的《寒假作业》,七年未“变脸”也未必是坏事。
“不改”可能胜于“改写”
目前在教材修改上存有较大分歧的是,对收入的原文,要不要修改。
有教师说,记得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在选用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删去了文中“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对荷花的美妙而传神的比喻。其原因大概是怕学生读此句后引起不良联想,进而污染了莘莘学子那一颗颗单纯的心。今天的教材中,《荷塘月色》已经补上了那句在不少道学家眼中很是香艳的比喻,未见得学生读过后就“看见淫”了。
如今大段删除的现象依然盛行,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台湾作家杨子的《十八岁及其他》一文中,就删去了三个自然段。《十八岁及其他》是一位父亲写给刚满十八岁的儿子的一封信。除了谈自己对儿子“十八岁”的感受,作者还和儿子倾谈了“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这四个话题。不知编者出于何种原因,在编辑时删去了几段有关“恋爱”的文字。初读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课文可以避开恋爱的话题,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逃避不了的。怪不得有人说:“想找一篇对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的文字都不好找,可送上门来的这段辞美意丰的文字却被轻轻删去了”,让教者和读者都无奈。
“教材一旦确定下来,应当具有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保持教材的连续性、稳定性,对教师钻研教材,学生经典学习都有益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4重庆单招文化基础测试资格线划定 下一篇:重庆大学生“炫技”创业计划大赛决出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