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中,首次亮相的“望道计划”引人注目。
根据复旦招生办发布的消息,“望道计划”推优直选自主招生共有430名学生通过面试。
“望道计划”究竟青睐怎样的中学生?哪一类学生适合报考“望道计划”?这一计划背后包含复旦人才培养环节哪些深层次的考虑?日前专访了复旦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副校长陆昉教授。
对于“望道计划”学生的培养现在已经启动。各院系会指定一些教授主动联系他们,指导他们拓展阅读,或者提前思考、研究一些学术问题。
记者: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方面的改革力度一直很大。今年新推出“望道计划”并组织专家对这一批推优生进行单独面试。请问,“望道计划”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陆昉:“望道计划”主要是面向文、史、哲、数、理、化、生、医8个学科,旨在为这些基础学科培养一些领军人物。
在大学的招生环节,专门为基础学科的人才储备预留一些政策空间,其实是基于一种现实的考虑: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繁荣,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关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但从目前的大学招生来看,很多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受到一些社会影响,偏爱选报所谓的热门专业,而这也直接导致大学的一些基础学科和专业,要面对“被调剂”的学生,他们通常是因为考分不够高、无法进入自己的第一志愿专业。
从治学规律来看,只有当一个学生真正热爱一门学科,以兴趣为导向,他才有可能在特定的专业领域里有长足的追求。而这样一批有潜质、有学科兴趣的学生,在中学里是存在的。这类学生在高考时可能不属于最高分段的考生,但成绩也并不差,而且喜欢从事学术研究。我们推出“望道计划”,其实就是想把这一批学生招进来。
所以,“望道计划”的录取政策也相对比较优惠。获得“推优直选生”预录取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一本线以上20分就能被录取。
记者:通过“望道计划”进入复旦的学生,在今后的入学“待遇”上,和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
陆昉:“望道计划”学生入校后,可以优先申请进入复旦的五大书院之一——任重书院。他们将接受各学科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在专业学习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上,做出更多的尝试和拓展。
“望道计划”的学生应该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质;和平行班学生比起来,他们不仅拥有本专业的知识,而且更喜欢主动学习、探索问题,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思考。
事实上,我们对于“望道计划”学生的培养现在就已经启动了。对于在今年面试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各院系会指定一些专家、教授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指导他们拓展阅读,或者提前思考、研究一些学术问题。在这批学生正式进入大学前,我们的人才培养已经介入。
“望道计划”不另设基地班或小班制,对学生实行自主申请、动态进出的管理方式。通过“千分考”以及高考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加入“望道计划”
记者:早在16年前,复旦就开设过专门面向基础学科的文科基地班和理科基地班;目前,复旦每年举办“博雅杯”,选拔一些适合攻读文史哲专业的好苗子。和过去的基地班以及“博雅杯”比起来,“望道计划”在人才培养方略上有哪些不同?
陆昉:复旦当时开设基地班,也是希望培养一些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好苗子。但如今看来,基地班的一些办班经验和教训是值得吸取的。比如,当时的基地班实行小班化,基本是封闭式培养。一个学生被基地班录取后,本科四年就是基地班学生,基本不太可能流到平行班;但把学生“圈”起来集中训练、培养的方式,可能不一定适合拔尖人才成长。我们后来就慢慢发现,一部分文基班的学生出于就业需要,大多都选择了在求职时似乎更有优势的中文系。这样,历史和哲学专业就流失了很多人才。
所以,“望道计划”将不另设基地班或小班制,对学生实行自主申请、动态进出的管理方式。除了这次通过“望道计划”面试被录取的学生外,参加“千分考”以及通过高考进入复旦的学生,只要个人有意向,都可以申请加入“望道计划”。
“望道计划”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注度是有要求的。比如,任重书院每周六都有针对“望道计划”学生的读书活动;同样选修一门课,参加“望道计划”学生和平行班学生的要求可能不太一样,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换句话说,“望道计划”取决于学生追求学术的迫切性。只有自己努力,在学术上对自己有要求、有投入,那么学校层面会辅以重点培养,直到最后帮助他成为拔尖人才。学校将不再“圈”人培养,而是致力于创造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
记者:复旦每年举办“博雅杯”,选拔一些适合攻读文史哲专业的好苗子。“望道计划”和“博雅杯”有哪些不同?
陆昉:和“博雅杯”比起来,“望道计划”在专家面试环节,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样是选拔文史哲的基础学科人才,参加“博雅杯”的学生必须在某个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有宽广的知识背景积累;而“望道计划”则更侧重于学生本身的学科兴趣和从事基础学科的意愿。
文化课考试分数,也可以展现“千分考”、“望道计划”和“博雅杯”学生的差异:参加“千分考”的学生,在高考时的成绩基本是最高的;“望道计划”其次;而每年在“博雅杯”表现优异的一些同学,最后都因为高考没过“一本线”,最终与复旦失之交臂。
希望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于学科研究和兴趣拓展。如果他们真的很优秀,符合复旦的人才培养理念,那么在高考时真的少了10分也没有太大关系。
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学生如果报考“望道计划”,仍然需要中学推荐。但目前,多数中学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会按照学习成绩“排队”,向大学推荐学生。按照这样的操作流程,复旦能招到理想的学生吗?
陆昉:今年,“望道计划”整体招生情况不错。这些获得预录取资格的学生一方面都是通过中学推荐的,本身比较优秀;同时,专家们也在面试中对他们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了综合考察。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按照成绩排名先后推荐。很有可能学校本想推荐具有学术研究志向的A同学参加“望道计划”,但恰好B同学成绩排名靠前,虽然并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但希望获得推荐机会。按照目前的规则,学校不得不推荐B同学。这种情况下,B同学能否通过复旦组织的专家面试,在从事基础专业志向方面表现出坚定性,不太好说。
基于目前的中学教育体制,一些中学在办学上一度很纠结:既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又要负责帮助学生应对高考。
其实,高考中的试题,80%都是基础知识,大约20%的题目要用来区分不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那么,是否值得让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拿到这20%的分数,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操练试题?
我们希望,这些对学科有兴趣、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于学科研究和兴趣拓展。如果他们真的很优秀,符合复旦在人才培养上的理念,那么他们在高考时真的少了10分也没有太大关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重庆晨报:抽检论文应成为大学宽进严出的开... 下一篇:天津市建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