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上海 > “全球最牛奖学金”获得者讲述秘诀

“全球最牛奖学金”获得者讲述秘诀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2-14

近日,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首批罗德中国奖学金获得者名单揭晓,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的四位学生在这一全球录取率仅有万分之一的奖学金项目中脱颖而出。

明年,他们将带着每学年至少50000英镑(约合48745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专业,与世界舞台上的多位精英人物共同享有“罗德学者”的称号。

上海观察对获奖者之一的复旦大学2011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毕业生巩辰卓进行了采访。

获奖前:

走遍六大洲交流实习

上海观察:你在大学四年里去了六大洲交流实习,你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些交流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巩辰卓:首先还是要感谢复旦和国务学院提供的平台,很多项目我是通过复旦内部申请的。也有很多是我自己去寻找的,然后主动和国外的教授进行沟通协调;有些是身边同学强烈推荐的。我不会为了交流而交流,一些明显是花钱出国的游学项目,我都没有参与。

交流中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心态上的改变。我的心态更加开放了,愿意倾听不同和多元的观点,并保持我独立的判断。这对消除偏见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可能也更加谦逊了。因为见得越多反而越能看到自身的局限。当你和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交流时,你常常会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所震撼,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厉害。

最后,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都是中国人。但我也会对所有我长期呆过的地方,有一种依恋和感情。因为那里有帮助过我的人,有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在身份认同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更加包容了。

上海观察:毕业后你入选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实习生,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坦桑尼亚办事处实习,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些欧美大国,而是选择了坦桑尼亚?

巩辰卓:当时我确实是有选择的,最终我们20个入选的同学有约一半是在巴黎。我最主要还是对坦桑尼亚有一定的感情,我很喜欢那边的人,很质朴也很简单。第二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重点也是在非洲,我觉得非洲是自己真正能做些贡献的地方。

我一直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多接受些挑战,才能更好地成长,我当时想象过每天乘坐地铁去宽敞的联合国总部工作的生活,但感觉这并不是我希望的人生,我希望自己能在更有挑战性的生活中历练自己,也是为了未来积累经验与能力。

获奖秘诀:

做最真实的自己

上海观察:罗德奖学金号称“全球最难申请奖学金”,你觉得它主要难在哪里?

巩辰卓:关于是否是全球最难,我不是很确定,但应该确实是最难之一。它的难点在于筛选标准和筛选程序两方面。

首先是筛选标准,除了要求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外,还需要有学业以外的特长,并且需要有服务社会的经历和心志。

其次是筛选程序。候选人需要通过两轮网络面试和终审面试。终审面试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面对那么多在各自领域极为成功的评委,能否简洁清晰地回答所有的问题,是需要很好的心态、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

上海观察:能否简单地讲述你申请罗德奖学金的整个过程?做了哪些准备?

巩辰卓:网申过后先是两个网络面试,有16人通过,进入到最终在瑞金洲际酒店举办的晚宴和终审面试。

由于中国是第一次筹办,没有过往的资料,我主要是参考美国罗德学者申请的一些资料。基本上把网上搜索到的前五页结果全都过了一边,但看了半天,核心的经验就是一点:做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你的特点。因此,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自我,关于我的特点、目标和局限等等。

上海观察:终审面试是怎么样进行的?面试官问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么回答的?

巩辰卓:终审面试包括周五的晚宴和周六的个人面试。如果说在晚宴之前,我对自己还有一些期待,那当我看到其他面试的小伙伴时,我瞬间就淡定了。因为我知道即使我被淘汰,也不会觉得非常可惜,因为大家真的都很优秀。

晚宴的设置很有意思,主要是为了促进评委和面试者之间的交流。我一眼就认出了盖茨基金会首席代表李一诺,因为我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奴隶社会”,而且盖茨基金会也是我非常希望加入的一个组织。因此心情还是很忐忑的,有种偶像见面会的感觉。

第二天最终面试,进屋的一刹那有些紧张,毕竟面试官个个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我的心态整体不错,并没有特别看重结果,而是把面试看做了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一方面是向评委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展现自己的特点与想法。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问题来自于李一诺。她问我:“你的个人经历十分特别,你认为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因素塑造了现在的你吗?”

我当时主要提出了两点:一是家庭对我的影响。父母一直非常支持我追逐自己的兴趣与理想,无论我是去支教还是去非洲。父母愿意放手,让我从初中就开始寄宿,这对我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我初中时相对特别的经历。我初中的时候很胖,加上脾气很好,基本没有生过气,我经常是同学开玩笑的对象。可能是因为我受到的不是很公平的对待,让我对公平和正义有了一种切身的渴望与追求。

上海观察:你觉得你能够打动罗德奖学金评委,从16位候选人中最终脱颖而出的特质在哪里?

巩辰卓:这次除了学术方面,最主要考察的三个特质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深刻的责任感。而上述特质都恰好是我比较突出的。关于这些特质的形成,我要感谢复旦大学。复旦自由而宽松的氛围让我这个相对特别的同学可以有充分的空间追随自己的兴趣与理想,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国政专业课程对我的改变,可能用我同学总结的一句话来说非常贴切:“眼越来越冷,心越来越热。”对时代问题的冷静剖析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刻责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获奖后:

责任大于优越感

上海观察:你怎么看“罗德学者”这个身份,你觉得这个身份将在未来给你带来什么?

巩辰卓:我个人并不喜欢把罗德学者定义成为社会精英。因为精英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内设了一种精英和大众的二元对立,以及一种衍生的优越感。我并没有这种优越感。

我认为罗德学者对于我更多是一种责任,因为我有幸能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青年交流,同时能在牛津大学学习,这样的机会本身意味着我对自己,社会对我都有更多的期许。

但相比这个身份带给我的东西,我更希望自己能不为这个身份所改变。有些东西是不应忘却的,包括我的公益理想,我对简单生活的追求,我对社会公平的渴望。我想说坚持这些最本真的东西会很难,因为会有很多外界的纷扰。但我希望自己能勿忘初心,笃志前行。

上海观察:明年10月,你将到牛津就读,你为什么要在牛津大学学习有关互联网、教育以及商业管理的课程呢?

巩辰卓:我具体修读的项目还没有最终确定,我计划修读两个一年的硕士项目。现在完全确定下来的是商业管理学位。牛津的赛德商学院非常重视社会企业和创造社会影响这方面的内容,有专门的创业小组课题,很多MBA学生就是社会企业的创始人。这些都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上海观察:学业完成后有什么计划?

巩辰卓:我会回国先积累一些相关经验和资源,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需要看当时的机会决定。但我最终的目标还是在中国农村创建自己的NGO(非政府组织)。通过我过去的生活体验,我逐渐认识到只有我在创造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时,我才是最幸福的。

而我也意识到生活不是线性发展的,因此我并不希望把这个时间线规划得特别明确和细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淮南师范学院:培养杰出青年提高政治素养 下一篇:安科院:明确目标激动力,做好规划促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