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上海 > 沪上高校"斗手机"奇招 专家:目前只是初级治理

沪上高校"斗手机"奇招 专家:目前只是初级治理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2-10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在看手机。”一句调侃的话,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当下课堂的尴尬。记者调查发现,为严肃课堂纪律,高校与手机之间的战火越发“升级”:手机收纳袋、违规者扣分、断WiFi等举措陆续推出。良苦的用心背后无非是希望以一场场“课堂保卫战”收拢学生们因手机而日益涣散了的心。

上课前先收手机统一放在“收纳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管是在地铁、公交还是课堂,放眼望去,处处可见“低头族”这一庞大的“族类”。对大学生来说,课堂上低头玩手机,已见怪不怪,贻误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说,对老师亦是不够尊重。此情此景也让老师怒火中烧,这也才有了浙江传媒学院不久前社会学教师摔碎三个不认真听课学生的iPhone手机。

最近,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出新招,为课堂配上了“手机收纳袋”,每次上课前,学生将手机放进收纳袋,课后再领回手机。

记者了解到,其实此举是从今年国庆假期后推出的。如今,在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奉贤校区学生的课堂上,“手机收纳袋”成为了“标配”。每个收纳袋上有36个小口袋,分别贴着学生的姓名和学号。上课前,学生需把手机调至关机或静音模式,放进自己对应的小口袋里,直到课后才能领回手机。

据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郑东介绍,这几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普遍觉得“低头族”越来越多,一眼望去,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同时低头在刷手机,更有甚者一节课都没抬过头。除了理论课,不少学生连在需要高度参与的实验课上也是手机不离手。从今年9月起,该学院教师对推行这一做法进行了前期调研,国庆假期过后,正式在奉贤校区所有14个班级的专业课上实行。学院方面希望,在课堂收纳手机的同时,也收拢同学们因手机而日益涣散的心。

试行两个月后学生感觉注意力集中了

据了解,对于这种做法,不少学生一开始颇为反感,觉得限制了个人自由,而且课堂需要用这种外力来打败手机,无疑还是课堂本身的失败。不过,如今,课堂手机收纳试行近两个月,大多数学生已开始逐渐感受到了这种不被外界打扰的课堂清净与注意力集中时的收获。

“没有碎片信息的干扰,学习效率也高多了。”不少学生如是说道。不过,也有人提出,一些玩惯手机的人,索性趴着睡觉或者做其他事情,不听课总有各种理由。其间,还有学生指出,手机在身边并不只是为了刷微信、上QQ的,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先拍下PPT,绝对也是事半功倍的学习好方法。如今没了手机,难道要考虑带个照相机不成?

任课老师方面则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周美玉老师就说:“上课效果好了,我给学生上起课来也更有劲儿了。”据介绍,目前学校学生工作部对学院的这一做法比较认同,本学期末,学院会针对这一做法进行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后,再研究会否在更广层面推广。

[其他战术]

办法1:断WiFi,断念想

上海海事大学在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座谈会上发现,学生“网上开小差”影响听课效果,成为教师们热议的话题。学校为严肃学风,在充分调查研究后做出了决定——如今,教学区域内分时段提供网络信号,即上课“断网”,但晚饭后学生来教室自修,或者周六周日全天,依然可使用无线网络信号。

无独有偶,位于枫林路上的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此前也向校信息办提出申请,在上午8时至晚上18时之间关闭无线网络信号,希望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这也是学校对学生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学生反映,过去校园的无线网络不要用流量,上课刷屏不心疼,一旦校园无线网关闭了,等于为自己上网设置了新的障碍,考虑到要花钱买流量,自然手机也看得少了。

办法2:扣你分,没商量

据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反映,他们在上国际商法课时,老师会把学生上课有无玩手机的行为列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一旦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就扣除其相应的平时分数。如果学生被抓到几次以上,就会被取消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也就意味着这门课挂科了。

只不过,学生反映,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大学一般都是上大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教室,老师根本顾不过来谁玩手机。这种规定只对前排的同学有用。”有同学这样评论道。

还有同学说,“用挂科威胁我们也没什么用,大家的心思都不在课堂上。”“有时候课程太无聊了,实在听不进去,除了玩手机不知道该干什么。老师应该想办法提高课程质量,不是一味地管我们玩手机。”

办法3:购置机器屏蔽信号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此前高价购置了一台手机信号屏蔽器,但有学生和网友提出质疑:“万一遇上紧急情况,电话都打不出去,会不会太危险?”

而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认为,造成课堂上玩手机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任课老师的“熟视无睹”。如果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学院将根据玩手机的人数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任课老师进行处罚。

相比于各种硬性做法,今年4月,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会组织发起了“左手戴手环,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养成一种基础习惯需要21天,于是,出现了戴手环“21天习惯养成”的创意。经过前期的征集,共有200多名南大学生初体验,按照活动规则,如果上课完全不看手机,则当天挑战成功。

[专家看法]

“无手机课堂”的做法只是初级治理

手机占领课堂,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优酷上,有留学生实拍了一段很火的国外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视频,老师将收上来的手机用锤子直接砸烂了。此前,哈佛大学曾有教师没收学生手机,却被告以侵犯人权,只得无奈归还……

无论是推手机收纳袋“收缴”手机、发现违规者扣分还是切断WiFi,都是学校根据各自实际做出的选择。这说明,在重视高校教学质量的今天,应对新问题,有了更多的探索。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应比外部要求和限制更为管用。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一旦失去被管理、被规划的环境,就不知怎样安排学习、生活,这在大一学生中尤为明显。对于这些学生,不能让他们重回被管理、被约束的环境,而应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在熊丙奇看来,“无手机课堂”的做法只是初级治理,更应关注对大学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才会受用终身。从这个层面看,课堂上的敌人并不是手机,而是自己。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师张敏则立足教师自身的角度,认为这个时代的老师比过往更需要用心备课和上课,既真懂理论,又要能讲得符合95后的心里去。归根结底,提升课堂吸引力才是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教育部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 下一篇:2015年重庆石柱县事业单位招聘重点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