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篇题为《高职院校被指高烧症:追求姓“高”耻于姓“职”》的报道,在高职院校管理层引起“轩然大波”,激起热烈的讨论。报道指出,高职既姓“高”,又姓“职”,但很多高职院校偏离“职”的目标,更热衷于“专升本”和“傍大款”,即高职教育向本科、向精英教育靠拢,实质是在培养“伪精英”。
事实上,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也旨在提高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并不能就此认为高职都是在向本科教育靠拢。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全国有近1300所高职院校,每所学校的发展进程各不相同,究竟有多少学校在打着“升本”的算盘,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升本”的苗头的确存在于一些高职院校内部。
一方面,“升本”体现的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的自信。前段时间,据一些省份公布的今年录取情况,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赶超二本、三本院校。比如,山东省在参与投档的高职院校中,理科共有14所院校、文科则有18所院校的最低分超过了二本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等地都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二本。可以说,这些院校在品牌建设、专业建设、社会影响力上都已远超很多二本院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他们有“升本”的意愿,也彰显了其在办学实力上的自信。
另一方面,“升本”也体现出“示范性高职”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于2006年,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最先参与计划的百所高职院校也被誉为“高职211”。10年来,这些院校的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也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在社会上树立了一定的声誉,以示范建设为代表的项目化、运动式发展,发挥出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此期间,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建设有目标、有奔头、有冲劲,在高职队伍中真正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然而,项目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经历了示范建设之后,正处于彷徨期、混沌期,在国家政策的导向、社会对待技能人才的观念中,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少在国家和教育部所出台的职业教育文件中,跟中职教育相关的较多,而涉及高职教育的内容则相对较少,示范建设院校的未来并没有清晰的道路可循。而且,我们对现代职教体系中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打通职教发展的“断头路”,构建职教“立交桥”等提法在标准、内容上都尚未确定,很多愿景尚没有真正落地生根。
在“后示范”阶段,没了明确的追求目标,而办学始终囿于政府对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上的不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另眼相看等困境,高职的发展似乎顶到了“天花板”,上头没路可进。为了摆脱这种发展的“瓶颈”,一些院校自然将目光转向了“升本”。此外,部分省市的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率先“升本”,剪断了教育主管部门“高职原则上不升本”的警戒线。据统计,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高职大专更名为普通本科、或中职中专升级为高职专科的院校就达到43所,这无疑打乱了一些高职院校发展的计划,使得很多院校耐不住“寂寞”,无法宁静和淡泊,不得不为“升本”做好准备。
当然,一些院校“升本”并非都是为了利益,也并不一定为了行政级别而去,或是出于摆脱尴尬境地、为了更好发展的夙愿。高职“高烧”,除了主观上的批评,我们更应该理解这背后的缘由,它或可能更多地折射出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迷茫”。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是“升本”还是原地打转,“高烧”大抵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表现出来的症状,“退烧”不仅需要学校自律,主管部门也要适时“干预”,要么出台相关政策,给出发展的路线图,加以引导,要么以法律形式,改善办学环境,调整各项政策,让高职彻底摒弃“升本”的念头,安于“现状”,深挖办学质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雅思扣发数百中国考生成绩 外媒:有“背题... 下一篇:大学生丢失物排行 学生卡银行卡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