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支团新疆支教点推出“一张明信片计划”
为南疆孩子“造梦”
“只要你一直努力到英国,你一定能成功。从拜城到乌鲁木齐有860公里,从乌鲁木齐到英国有7500公里。”正面是东方航天城的图片,背面是几行歪歪扭扭的字,这是15岁的李倩倩收到的第一张明信片,来自4500公里外的上海。
李倩倩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这张明信片,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支教点的支教老师们为她“呼吁”来的。小女孩不知道,她的心愿“去英国”早已在微信朋友圈里成为“公开的秘密”,全国各地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正在为她准备明信片。
10月8日,“复旦支教在新疆”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建号以来的第一篇文章《援疆支教老师的倡议 你的一张明信片,丰富新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和未来的可能》(以下简称“一张明信片计划”)。令师生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计划竟在微信朋友圈里引发了一场爱心风暴,截至11月12日,来自世界各地的498张明信片像雪花一般飞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中学。
南疆的“牛”孩子缺什么
新疆是李倩倩跟着父母辗转打工的第3个省份。此前她还在安徽和广东待过一段时间。来到这里后,这个女孩头一回见识了什么是“大地方”。李倩倩这次来到的拜城县,行政区划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上海那么大。
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南麓,拜城是它最北部的县,距离阿克苏市174公里,距乌鲁木齐860公里。拜城不通火车,从县城到省会乌鲁木齐,只能从一条乡间小道转往国道,国道穿行戈壁沙漠,绕过天山山脉,汽车需要12个小时才能到达乌鲁木齐。而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内地还有数千公里的路程。
生活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的“大地方”,新疆的孩子们最渴望能“看看世界”。但受制于高昂的出行成本,很多孩子都十几岁了,还没走出过拜城县。
维吾尔族女孩艾力菲热最想去乌鲁木齐看看“大城市”长什么样。这种向往,从她小学毕业那会儿就已经很强烈了,“当年考内初班的时候差了8分,我觉得挺遗憾的,以后我想去乌鲁木齐念内高班,想去看看大城市”。
拜城二中是一所汉语初级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有近2000名在校学生和近200位在职老师。在整个阿克苏地区,拜城的地位尤其特殊,它既不是阿克苏的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但却是阿克苏的“教育强县”。在今年夏天进行的初中升高中内高班考试中,阿克苏总共有100个名额,拜城二中就包揽了其中的49个,位居第一。
一般人恐怕很难想象,这所阿克苏“最牛初中”的学生,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这所学校本身,就是偏远边疆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跳板”。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南疆“牛校”,却依然面临发展困境。据学校老师介绍,这里的学生学习习惯并不好,家长对子女学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太够,学生缺乏上进的动力,同时教师流动性较大。
缺乏上进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和家长并不把“走出阿克苏”当回事。“他们自己包括父母在内,都不太清楚,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老师说。
支教“老师”的心愿
今年8月,4名复旦研支队成员跋涉5000公里,来到拜城县,分别当了拜城二中的政治、历史和生物课教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4届毕业生阿迪拉家在新疆阿勒泰,这次又主动报名回新疆支教。她说,很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娃娃,七八岁开始就帮着父母采玉米、卖水果、运煤矿,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他们不会主动去跟父母说要走出去看看、去旅游什么的,但心里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研支队成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2014届毕业生诸诣与孩子们接触多了也发现,“在一些拜城孩子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似乎与己无关”。
10月,支教队员们通过“复旦支教在新疆”微信公号,推送了“一张明信片计划”的倡议。恳请亲朋好友为拜城二中的学生们写一张充满“正能量”的明信片,拉近孩子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最早回应倡议的多是同学或校友。可是两天后,这条微信的阅读量就超过6000次,转发超过500条。
10月21日,来自上海的第一张明信片,出现在拜城二中孩子们的手中;10月22日,天津的“邓妈妈”寄来了46张手绘明信片;10月23日,从收发室抱回的明信片超过了200张,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二(3)班小朋友们的稚嫩笔迹跃然纸上。
支教“老师”们兴奋起来,4个人花了整整6个小时,对每一张明信片进行整理编码并拍照留档。
“有个学生曾告诉我,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厨师,不是为了开店赚钱,而是想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和妹妹做一顿好吃的饭菜。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研支队成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4届毕业生彭珅说,支教期间,除了备课上课,“老师”们思考最多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造梦”的明信片
在一些人看来,几张明信片或许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新疆的孩子想走出去看看,给他们寄明信片管什么用?明信片上绮丽的风光,岂不是挠得孩子们心痒痒?
研支队成员、复旦社政学院2014届毕业生付宇说,明信片的作用,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一些风光图片,它的正面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背面则是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这种关注和支持,通过“歪歪扭扭的”文字形式表达,激励作用远大于风景图片。
“你们好!我是今年刚上大学的姐姐,来自宁夏的一个小镇,初中也是由支教老师教过。我想你们和以前的我一样,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生活。这个过程不会很容易,但请怀抱希望,自信地生活!”“闪闪”在寄来的明信片上说。
“闪闪”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三合县,正在上海读大学。对于拜城的孩子们而言,“闪闪”的昨天,就是自己的今天,她的故事极有说服力,“李倩倩你好,你想去英国,真是一个不错的理想,我也想过去国外,以前觉得不可能,但是现在梦想正一步步实现。命运是我们自己可以改变的!”
这样简单质朴的言语,对李倩倩而言,比父母、老师跟她说上一百遍还具有“诱惑力”,“跟我一样偏远地区的哥哥姐姐,也能走出去。我为什么不可以?”
“支教队员理念新,思路活,也带来了大城市教育工作者的敬业态度和严谨作风。”拜城二中校长鲍世秋说,“‘一张明信片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们能跟外界沟通互动。哪怕是提前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也可以帮助他们将来尽快融入社会。”
在拜城二中,明信片的作用,像是在“造梦”。它的背后,一行行手写字里透着满满的正能量。
“每天要更努力地消灭‘作业君’,将来或许也可以去巴西,看卡卡、内马尔。”七年级的阿迪力江看完一大堆来自巴西世界杯比赛现场的明信片,笑得格外开心。
11月14日,一张来自英国伯明翰的明信片也漂洋过海,抵达拜城二中。李倩倩,这个梦想去英国的孩子,把手用力地按在ROYAL MAIL的邮戳上。(记者 周凯 王烨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