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0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的门诊量超过6000人次,就诊的一半以上是学龄儿童(6~12岁)。
心理医生认为,学习压力大、家长教育方式不对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高发的诱因。
揪心现状:学龄儿童就诊量已占心理门诊的半壁江山
今年1-10月到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就诊人数超过6000人,其中50%以上是6~12岁的学龄儿童,就诊最多的疾病是多动症。
医院心理科主任刘淑华介绍,就诊患儿多为学龄儿童,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学后发现注意力难集中、自控能力差,影响了孩子及同学的正常学习后,家长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多动症。也正是因为多动症导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症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交往能力,有学习任务跟着让家长更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导致了多动症的学龄儿童就诊量高的情况。
如何区分多动症与孩子淘气好动?刘淑华表示可以通过三方面进行判断。
首先,正常孩子淘气好动分时间、地点、场合、环境,有自控能力,家长不允许或者自己觉得不妥就会停止打闹、活动。而多动症的孩子多动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环境,即使家长制止也停不下来,没有自控能力。
其次,正常孩子的好动不会影响到学习、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该动就动不该动就能不动。而多动症的孩子因为多动对别人说的话会忽略,影响了与人的沟通、交往,是一种异常的多动。
另外,患病的孩子中60%是多动、抽动同时存在,除了多动还可能表现面部、四肢抽动等症状。
千万注意: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易被掩盖
除了学龄儿童,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就诊人数排在第二位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占总人数的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学龄前的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会把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症状,归结于“孩子从小就淘气好动”“小孩就这样,长大就好了”等原因。
记者了解到,学龄前儿童的三大问题是多动症、自闭症和抽动症。
与多动症一样,自闭症等儿童心理问题也容易被家长忽视,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相关知识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时采取逃避的态度,总找“他爸爸说话就晚”“孩子胆小,不敢跟人说话”等等的理由。
2岁是孩子口语发育的关键期,6岁是孩子主动注意力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家长对儿童心理疾病的不重视,让一些患儿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间,而绝大多数的患儿经过系统的治疗,都可以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刘淑华表示,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自闭症、抽动症等心理发育障碍,也可以通过三方面。
其一,观察孩子的语言、交往、运动等能力是否跟大多数同龄的孩子存在不一样,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二,如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影响到孩子的社会功能,比如与人交往沟通、学习等。
其三,孩子以上的问题是否会对孩子及家长造成麻烦,比如学习跟不上、经常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老师经常反映孩子的不良行为等。
如果孩子的表现符合以上的三种情况,家长就需要警惕儿童心理疾病的存在,要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专家说法
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
易诱发孩子心理问题
另外,有一种趋势也值得注意,父母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也是诱发、加重儿童心理问题及疾病的因素,其中家庭成员间教育观念不一致就是显著的一点。
7岁童童(化名)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从小童童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观念,爸爸认为女孩子应该“富养”,孩子在父亲面前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而妈妈觉得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威信,童童一旦做错事就会马上制止。时间久了,童童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在爸爸面前总爱撒娇、耍性子,但是在妈妈面前却不爱说话。
今年9月,童童上了小学一年级,不过上学没多久老师就跟家长反映,童童特别爱说谎。比如自己作业没完成就说老师根本没留过作业,把同学东西弄坏了却不承认。
心理专家周永梅介绍,童童“说谎成性”与从小家庭成员教育不一致有很大的关系。长期家庭成员教育方法不同,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养成投机取巧、说谎的坏习惯。
如果家庭成员间教育方式冲突特别大,甚至会造成孩子的紧张、焦虑、抑郁、强迫甚至是适应障碍等心理疾病。
周永梅建议,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成员应首先在观念上达成一致,然后在方法上统一。
特别提醒
防治心理问题
家长应避免盲从“想当然”的方法
而一些家长会存在一些“想当然”的教育方式或观念。比如有孩子有发育性口吃的问题,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慢慢说、想好再说,而总这么说会让孩子越来越注意说话,每次说话前都很紧张,反而加重口吃,而对于发育性口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关注、不强求。
因此预防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家长首先要能识别心理问题,发现问题能够积极寻求帮助,并且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辽宁将全面推广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新模式 下一篇:聚焦幼儿园之缺:进公办园难 民办园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