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河北 > 河北省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 开展送教下乡河北省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 开展送教下乡

河北省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 开展送教下乡河北省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 开展送教下乡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2009年以来,河北省积极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目前,该项工程已让全省近30万在乡从业农民重返课堂,把教学实践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训发展生产,助农业增产,帮农民增收,促农村繁荣,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

一、开展送教下乡、实施“双带工程”是提高在乡从业农民素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已初露现代农业的端倪,表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等经营特征。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养成为体现专业化分工要求的新型农民,既为改革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既提供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农富才能国强。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直到现在,农民教育依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农民教育实际上有两条出路,一是依托城市化的发展,把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其中间形态就是目前尚未完全融入城市的农民工;而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要通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走向职业农民,这是另一条出路。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劳动者素质得不到大面积提升。与此同时,不少城市涉农类职业院校都面临着报考学生少、招不到足够学生,但又没有向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敞开的困扰。另外,即使是农民子弟、学的是涉农专业,学成以后也很少回去从事农业生产。针对上述状况,着眼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2009年4月,河北省成立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以邢台市农业学校等为试点,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为突破口,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同年7月,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省教育厅制发了《“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了“双带工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实习实训规程等2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制度和实习管理制度,把培养重点由应届初中毕业生转为45岁以下务农的青壮年,把他们培养成职业农民,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目前,全省近30万青年农民,包括农村党员、村干部、返乡农民工、种养殖专业户、复转军人等,在全省150多所试点学校、1500多个教学点接受着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开展送教下乡、实施“双带工程”实现了农村职业教育“三大转变”、做到了“五大促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送教下乡”、“双带工程”作为重要惠民工程,连续三年列入省委1号文件强力推进;列入河北省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2010年,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持续深化。在“双带工程”实践中,河北省探索出一种适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概括起来就是:面向“三农”定方向,围绕产业定专业,明确身份定招生,走出校园设课堂,根据需求定内容,依据农时定安排,衡量收获定考核,强化统筹建机制。其特点是“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使学生“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系统学习中职课程”。与传统模式比较,该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做到了“四大促进”。

“三大转变”即:一是专业设置围绕区域农业产业特色转。过去是学校有什么专业,农民就学什么专业;现在是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全省结合各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设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六大专业,并细化成56个专业方向,仅种植、养殖两大专业就细化为食用菌、温室西瓜、肉牛饲养、蛋鸡饲养等43个专业方向,教学的针对性显著增强。同时,全省各职业学校按照当地产业需要设课程,把实用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的实用性显著提高。准确的专业定位,实用的教学内容,深受农民欢迎。二是教学组织围着农民生产转。过去是农民走进学校课堂才能接受学历教育,现在按照“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系统学习中职课程”的要求,本着“方便农民”的原则,实现了“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办学形式创新,既方便学生学习,又促进学生生产实践,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调动了农民上学的积极性。三是评价方式围着生产经营成果转。过去,教育不能吸引农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切看答卷的分数。现在,河北省把“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等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以生产经营成果衡量学习教育效果的标准,是衡量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标准的突破,也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五大促进”即: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双带工程”使农村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先进理念的普及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助推器”。兴隆县北水泉乡塔前村(示范村)学生王长发,自己经营了百亩核桃园,在县职教中心的扶持帮助下,在村里成立了“清香核桃合作社”,带动了128户村民参加,现在总经营规模近500亩,年产值达500余万元。赵县职教中心在学生中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现已由办学初的100多个合作社发展为325个合作社,分为良种繁育、新品种推广、梨果种植与储藏等十五大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提高了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南宫市职教中心研发并在全市推广棉秆粉种植食用菌,每年能为菇农节约成本600余万元,增收2000多万元。二是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从出去打工,到回家种地;从土里刨食,到土地生金。”这是“双带工程”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涉县职教中心种植专业学生郭新生,前几年带领村民建蔬菜大棚,第一年因技术不过关,加上市场行情不好,种植失败,多数村民放弃。2009年参加“双带工程”学习以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管理了四个大棚,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还把放弃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种植,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双带工程”还催生了河北持证下田第一村----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该村从过去生产绿色苹果到今天128道工序生产有机苹果,人均收入仅此一项就突破1.6万元,达到历史最高。为此,一块凝聚了全村619名老少村民的“感恩碑”树立在邢台农校,以感谢学校“送教下乡”给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去年该村的“富岗苹果”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是促进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各地通过“双带工程”设置了一些贴近农民需要的课程,如《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基础知识》等,还通过广播、科技墙报、科技之声电台以及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等方式,宣传中央文件、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等党的惠农政策,让农民掌握法律知识,接受新文化,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双带工程”把平时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了一起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良好平台,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实现了共同提高,对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五是增强了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各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办学功能,扩大了办学规模,锻炼了师资队伍,激发了办学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2漳州中招:15所优质高中定向生比... 下一篇:内蒙古公开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