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广东 > 区域“优质教育”难以被规划出来

区域“优质教育”难以被规划出来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这十年来,广州“南拓、东进、西联、北优”的区域发展总体上达到了均衡,但缺乏产业带动的城市化进程往往容易出现“规划病”。所谓“规划病”,就是“规划”看上去很美,却由于缺乏市场化引擎而导致新区发展的“内虚”。

番禺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的事业,区域性的“优质教育”难以被规划出来,而是历史性地生长出来的。

在日前举行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向媒体介绍了已获通过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规划纲要。方案提到,到2016年,广州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和增城、花都、从化(“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将新建、共建17所优质公办学校和6所幼儿园。这个教育规划蓝图还包括,到2016年,争取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养不少于4名的教育专家、不少于40名的名校长、不少于80名的名教师、不少于240名的卓越中小学校长。

2016年!掐手指一算,也不过就是后年。短短三年出名校名家,这符合办教育的规律吗?再仔细看方案,不难明白,这指的是把现成的名校名家资源通过“共建帮扶”的形式移植到新区而已。然而,了解教育内在规律的人都知道,办教育,没个十年八载是难以见成效的,此外,受制于生源条件,再名牌的资源,也可能存在“南橘北枳”的效应。

这十年来,广州“南拓、东进、西联、北优”的区域发展总体上达到了均衡,但缺乏产业带动的城市化进程往往容易出现“规划病”。所谓“规划病”,就是“规划”看上去很美,却由于缺乏市场化引擎而导致新区发展的“内虚”。以“南拓”为例来说,十年前,南拓使得番禺成为优质的居住区,好户型、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大型社区是城市新移民和中产阶层浪漫的“诗意栖居”,但配套的缺位也使得当时的白领们叫苦连天,没有公立学校,远离公立医院,诗意中带着诸多无奈和苦涩。

十年过去,如今的番禺社区怎样了呢?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由于所在漂亮的“欧洲小镇”没有公立小学(即便最近有了也是新办学校而非老牌重点),几年前就买好了市桥中心区的房子,准备让孩子将来去读市桥的公立重点小学。然而,仔细考察之后,他们告诉我,还是在华南板块找个私立学校好了,市桥公立学校生源仍然以番禺土著为主,大家在价值观方面还有不小的差异,担心读惯西式幼儿园的女儿不能很好融入此类公立学校。

这就是规划所设想不到的另一面,番禺洛溪板块、华南板块在政府教育配套缺位的情况下,反倒于夹缝中催生出了一条多样化的教育之路:如今,番禺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两所以上小学,一所公立,一所或多所民办。更多的新兴中产阶层发现民办学校更能适应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再也不愿回归公立学校了。

这些民办学校中的佼佼者,花了整整十年以上的时间,才逐渐得到中产阶层的信任和认同,靠的是赢得实验性教育改革的空间和坚持十年以上的口碑,这是民办教育和社区居民互为塑造的一个过程,成功的条件是:与公办学校的差异化竞争,以及素质良好的新兴城市公民提供的优质生源保障。

番禺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的事业,区域性的“优质教育”难以被规划出来,而是历史性地生长出来的。

如果在南沙等等新区引进香港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践创新办学,办起一批国际学校,吸引全市甚至全国生源前来就读,这还是大有可为的,但这需要政策性空间,需要中央在教育改革方面给予地方足够的制度性支持,而难以由一市一区一份漂亮的规划成就。

如果这份教育蓝图主要是围绕区域性的公立教育配套,那么,适应地区人口需求即可,千万别走到十年前番禺经验的另一极端——相对于十年前番禺的教育配套“滞后”,“超前”跃进也是城市治理的另一种失败。除了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权力寻租,最大可能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只不过是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套现”,却与教育旨在育人的本质相去甚远。刚刚落马的天河教育局原局长靠卖学位敛财1200万的案例就是最深刻的警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南科大自主招生今天举行 15个省市620... 下一篇:苏州岗位竞争指数超北上广 毕业生青睐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