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社会 >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11-21

内容提要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唯有更加坚定理想、涵养道德、砥砺品性、奋发有为,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遏制不良学风和学术腐败,就应建立健全惩戒监督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推动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具备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担当精神,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的精神风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奉献精神和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才能成就学术人生,担当历史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期待和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用鲜血和生命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为推动改革开放从全面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在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更是前所未有的事业,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清醒的战略研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诫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大国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新兴国家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这个时候就到达了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此后将是兴衰成败的关键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抉择期,历史将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唯有更加坚定理想、涵养道德、砥砺品性、奋发有为,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形成和维护哲学社会科学优良学术风气和学术生态

“欲事立,须是心立”。学风是学者内心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浮躁的社会风气逐渐影响科研学风,学术不端行为有所滋长。这使得学术的道义价值被淡化、弱化,直接导致了学术的泡沫化、空洞化、私利化,也颠覆了公众对学术净土的认识,破坏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群体形象。

不良学风和学术腐败关乎整个学界的伦理。如果对其漠视不管,不仅是对学术规范的践踏,更是对良好学术生态的破坏,严重者更会形成逆向选择、逆向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惩戒监督机制,对于败坏学术风气、损害学术发展的行为严惩不贷。此外,我们还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发挥好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的引导作用,推动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品格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具备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担当精神,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的精神风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奉献精神和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以德促行、以行促知,才能成就学术人生,担当历史重任。

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情怀,自古备受知识分子推崇。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始终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把学术研究融入我国改革发展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而行,在为时代书写、为人民做学问中成就“大我”。有的人以学术研究的“个体性”为名,否认学术研究的“公共性”,否认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说到底就是没有摆正“大局”与“小局”,“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说:“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只有个人的“小道理”服从了国家社会的“大道理”,才能使知识分子深邃的学识素养,在维护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中体现价值和魅力。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担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告诫我们,君子处世,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提出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这就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素养和强大理论思维,进行深刻分析,得出深刻结论。在激流勇进的伟大时代,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脱离人民的知识分子,终将被时代、被历史、被人民所抛弃。

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的精神风骨。“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载道”“弘道”甚至“殉道”的精神风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那时,哲学社会科学界发起并多次召开全国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讨论会。此后,在涉及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重大改革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进行了认真调研、充分论证、深入研究,为坚持正确改革方向贡献了智慧力量。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旁观者、评判者,而是要做行动者、建构者,要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为党和人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唯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者,才能超越现实利益羁绊,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获得真学问、大学问。范文澜在华北大学时就提倡“二冷”,即“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他在延安接受毛泽东同志交办的编写《中国通史简编》任务后,全力以赴投入材料和理论准备工作,从中国几千年来浩若烟海的史书中汇集资料、全面研究。这位近乎失明的学者,在窑洞油灯下,经过一年半辛苦耕耘,最终完成了这部60万字、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这无不与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学风有关。社会发展越快,需要研究的问题越多,就越需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良学风,就越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严谨治学态度,就越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唯此,才有可能推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学术精品。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康德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修身的根本。强烈的规则意识和是非观念,是生发敬畏之心的重要力量。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特殊的道德责任和学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用固守是非观念、坚守社会良知,来回应社会的道德期待。具体到学术研究领域,就是要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学术界崇德向善、追求真理、积极创新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历史镜鉴的启迪,需要人文力量的推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道德理想,共担历史使命,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申素平:重视校规校纪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杨宗凯 吴砥: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