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深圳的跨境学童丹丹(化名)今年5岁,每天要花3个多小时往返在香港的幼儿园,其间还得一个人两次进出内地和香港特区海关。
由于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在香港出生且拥有香港身份的丹丹一出生就被打上“双非儿童”的标签。
从2001年香港终审判决“庄丰源案”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到香港特区政府2013年起实施“零双非”政策,短短十余年间,香港“双非儿童”快速增长。这些孩子中如今有很多和丹丹一样,白天到香港读书,晚上回到深圳的家中居住,成为奔波于深港两地的跨境学童。
据深圳市外事(港澳)办公室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课题研究提供的数据,2015年深圳跨境学童已达3万人,总量高峰值将于2016-2018年升至6.5万-8.5万人之间。
如今,“双非儿童”的闸门已关,但这些孩子们的就学问题却延续下来,对“双非”家庭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难解的困境。
2015年7月15日,深圳,武警广东边防官兵护送跨境学童走出中英街。视觉中国资料图
跨境读书的日子
儿子丹丹成为“双非儿童”,是由于6年前妈妈程菲(化名)一个“有点任性”的决定。
2010年,还在英国留学(课程)的程菲从香港过境,根据过境政策,她可以在香港逗留7天。其间,她因为身体不适去香港浸会医院看病,却意外得知已怀有50多天的身孕。
“当时医生问我要不要预约床位,我身上的港币恰好够,就预约了。”但是真正决定在香港生下这个孩子,程菲还是经过了一番考量。
当时她认为,孩子在深圳读书,无论是买好的学区房还是上好的私立学校,成本都很高,而香港公立小学免收学费,一年只要交2000港元左右的书本费,香港政府对于低收入家庭还有资助;另外,香港的教育资源相比深圳也更好。
于是,程菲说她“任性”地决定在香港生下丹丹,“但总的来说,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可是事实却未能完全如程菲所愿。由于居住在深圳,如今丹丹不得不选择离口岸比较近的香港幼儿园。现实问题却是,这类幼儿园教育质量普遍一般。
目前,丹丹班上一共有25个小朋友,其中有三四个是跨境学童。刚入学时,丹丹面临普通话和粤语的转换听不懂课,教师花了很长时间辅导后,才能跟上。
其实在丹丹到香港上学之前,已在深圳上过一年幼儿园。程菲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坦言,因为之前在深圳上的是顶尖的私立幼儿园,所以,她觉得反而是内地幼儿园教学质量相对更高一些。
幼儿园的处境还能慢慢适应,让程菲更为忧心的是明年即将面临的幼升小。
香港小学的入学情况颠覆了程菲此前的认识。据她介绍,香港小学入学竞争非常激烈,提前一年就要开始准备和申请,且跨境学童所能选择的学校十分有限。
根据香港教育局2015年规定,香港“小一入学统筹办法”分为两个阶段:“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和“统一派位”阶段。
在“自行分配学位”阶段,跨境学童家长可为子女向任何一所公立或资助小学递交申请,但“统一派位”阶段又分为甲部和乙部,跨境学童家长在填写选择学校表格时,可在甲部填写不超过3所任何公立或资助小学,但甲部学额只占统一派位学额的约10%。乙部学额占了统一派位学额的约90%,但跨境学童家长在填写乙部时,只能填写《统一派位学校名单(居于内地申请儿童)》内的学校,也就是俗称的跨境学童专属校网。统一派位电脑程序会先处理甲部,然后处理乙部。“统一派位”结果在次年6月上旬公布。
2015年小一入学统一派位的跨境学童专属校网分为屯门、元朗、北区、大埔、黄大仙、马鞍山、东涌和青衣等8大片区。而香港比较好的小学教育资源集中在九龙和港岛,既不属于跨境学童专属校网,距离口岸太远去那里读书又不现实。为此,程菲很担心儿子最终无法入读好学校。
艰难的小学选择
在程菲为孩子幼升小忧心忡忡的同时,有着类似处境的父亲罗生(化名)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他已为今年9月就要上学的“双非”儿子素素(化名)做出了决定:回深圳上私立小学。
家住深圳的罗生称,让小儿子素素在香港出生是为了“逃避”当时的计生政策。“因为家住深圳,进出香港很方便,一些深圳家庭会选择到香港生孩子,而且真的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罗生说。
在全面放开二孩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因为政策制约,很多家长为躲避缴纳社会抚养费或是避免纪律处分,往往选择到香港生子。
6岁的素素此前也一直都是在内地上学,他在深圳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上了三年完整的课程。今年9月,素素要上小学一年级了。
“也不是没考虑过到香港上小学,只是香港政府给素素派的学位远在机场、迪士尼那边,如果每天跨境上学,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会有七个小时,实在不忍心让小朋友这么辛苦。”罗生无奈地对澎湃新闻说。
然而“双非儿童”要在深圳上学很不容易,罗生为此四处奔走了几个月。港籍孩子没有报名入读深圳公立学校的资格,就算私立学校包括村立私校在内,也让罗生吃了很多闭门羹。
罗生发现,几年前邻居家的“双非”孩子可以轻松入读深圳的私立学校,但现在学校要看家庭购房和社保情况。
据罗生介绍,虽然深圳有课程体系与香港接轨的两所港人子弟学校、9所开设“港籍学生班”的民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当年的设计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今的招生规模,生源超过接纳能力的一倍不止,很难成功申请入读。
最终,罗生为素素选择了深圳的一所私立学校就读小学。罗生表示,一年两三万的学费在他勉强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据他介绍,招收香港籍儿童的深圳私立小学每年学费从四五千到十几万元的都有。四五千元的他觉得教学质量实在太差,而十几万的国际学校确实上不起。
在香港读书的困难
同样是为了“逃避”计生政策而去香港生下小儿子丁丁(化名)的徐敏(化名)在孩子上小学的问题上,做出了与罗生截然相反的决定。
去年9月,丁丁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徐敏当时和丈夫商量后,就决定自己带着丁丁定居香港,丈夫则继续留在北京工作。
在朋友的帮忙下,丁丁比较顺利地进入香港一所公立学校就读。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转变明显太过突然,对于新环境新学校还需要慢慢去适应。
刚刚入学时,丁丁就向徐敏抱怨听不懂英语老师说话。徐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孩子之前在北京读的也是很好的幼儿园,但是香港小学的英语难度和内地高中差不多,学校的英语课都由外教全英文授课。为了让孩子的学习能跟上进度,徐敏只能带着丁丁在课后上辅导班补习。
此外,香港使用的是繁体字,“简转繁”又成为困扰孩子的一大难题。丁丁一时面对大量的繁体字根本无从下手,徐敏只能自己辅导,帮助儿子攻克难关。
看到丁丁这么辛苦,徐敏坦言也有过动摇,但是她认为目前只是一个过渡期,会慢慢变好的。
不会粤语的徐敏母子在香港居住除了沟通有些困难外,还要面临生活水平的落差。徐敏告诉记者,之前在北京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比较舒适,如今到了香港,只能蜗居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前后差别可想而知。
不过徐敏也坦言自己并未有遭受所谓的“港人歧视”。她告诉澎湃新闻,作为一个开放性城市,香港人大都很有礼貌,“至于网上疯传的那些不文明言行,可能只是个案吧”。
深圳开始研究“返回机制”
据《南方日报》2016年6月报道,从2012年起,深圳市公立学校原则上拒收港澳籍的学生。
深圳市市政协委员陈昳茹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双非儿童”不能报读内地公办学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2016年,在深圳市两会上,她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的提案。
陈昳茹在提案中指出,官方数据显示多年来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万,深圳临近香港,很多家长选择落脚深圳送孩子跨境上学,这一群体的数量近年来也是在稳步增加,如何解决这一群体“教育难教育贵”的问题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她认为,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就提案目前的进展,她表示深圳市教育局还未有任何正式回复,但是深圳市教育局已经就“双非儿童”入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讨论。
对于双非儿童在深圳的教育难问题,澎湃新闻8月8日采访了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的胡处长,据他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政策目前还在研究之中。他认为,深圳和国内有些地方不完全一样,“一方面是量(注:双非儿童数量)的问题,一个是和香港的关系,没那么简单”。据他说,相关政策也有和香港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被问及政策发布的时间时,他表示目前不便透漏。
8日,澎湃新闻还就“双非儿童”上学的问题电话联系了香港教育局,香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以网站公布为准。
在香港教育局的官网上,有专门针对内地家长的通告,通告上写着:“学童每天长途跋涉跨境上学,身心均承受很大的压力,既影响学习效能,亦不利家校合作。加上现时大部分边境管制站的处理量快将或已达处理上限,为跨境学童而设的交通便利措施亦不可能惠及所有跨境学童。如家长决定安排居于內地的子女跨境來港就学,应充分了解各边境管制站的交通配套安排,并及早自行为子女安排往返的交通。”但是该官网上并没有港籍儿童如何在内地就读的任何说明。
程菲很盼望相关政策能出台,她计划让丹丹在香港接受完小学教育后,回到内地念初中和高中。在英国留学多年的她认为,内地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可以让孩子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搭建知识体系。她也希望丹丹能够在内地读完大学再考虑去境外深造。
同样盼望政策出台的还有罗生,他觉得不止是香港户籍的孩子,包括农民工的孩子,任何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在深圳平等地接受教育。
但罗生表示,如果没有政策出台,他希望儿子在深圳念完小学后可以去香港接受中学教育,从初中开始就可以独立地在香港生活。“每个月给他五六千块钱,让小孩子在香港租个床位也好,租个房子也好。很多人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也不是天天住在家里的,我也是从初中起就远离父母去县城读书。”
对于深圳正在研究的“返回机制”,徐敏目前则没有回内地的打算,她表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和自己也都要适应一段阵痛期,她希望孩子能在香港读完高中。
“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我和孩子都在慢慢地适应,我相信这样一段经历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徐敏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