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帮助学子解读国情

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帮助学子解读国情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9

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帮助青年学子解读国情

思想政治课“换装”了

“为什么中美两国一方面在提倡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一方面又在各个领域发生碰撞呢?”

“我质疑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中美之间碰撞不是为了冲突,摩擦是为了融合。”

在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的课堂上,一场观点的交锋正在上演。第一排的工程机械系男生运用“碰撞”“摩擦”等物理学概念描述中美关系的微妙格局,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的手已经举了起来。一位旁听的教授感慨,这类散发着浓厚理性气息的课堂论辩,在大学课堂上并不多见。

课程如金线,串联起校园内关心国事的老师和同学

“大国方略”,是上海大学在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推出的全新通识选修课,这门课设在“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教学模块中,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从11月18日起,每周二18时开讲,三节课连上。

专门为该课程量身打造的教学团队堪称豪华,不仅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学者,也不乏上海大学学生心目中喜爱的名师。上海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历史学家忻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哲学教授王天恩,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陶倩等披挂上阵,充当青年的燃灯者。

10月份筹划,11月份开讲,“大国方略”的开课速度超乎寻常。按照社会学系教授顾骏的说法,这门课的开设,源自他与忻平、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两位老师在一次会议间隙的聊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新政频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当代青年对于中国走向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认识上还有些模糊,缺乏系统的理解。能不能开设一门课,帮助学生们把直观感受转变成理性认识,全面理解中国国情、中国道路?”3个人一拍即合,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后,课程很快细化成型。

谈到“大国方略”第一次公开选课时,长期从事思政教学的顾晓英难掩激动:“原以为能有50个学生选课就不错了,哪知当天傍晚课程刚挂上网,一下子就选满了!”最终确定选课人数为144人,其中还有8名留学生。

选课热,课堂反响更热。这门课程犹如一根金线,串联起校园内关心国事的老师和同学。每次课都有不少旁听者,其中既有没能选上课的本校学生,也有来自其他院系的教师同行、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以及各路媒体记者——在上海大学,很少有哪门新课能收获如此强烈、集中的关注度。

学生的课后反馈,让老师们信心倍增。“现在打开电脑,就想好好了解G20、APEC等时事和国家发展理念。”作为一名理科生,生命学院2013级学生王敏嘉原本对中国梦、大国外交关注不多,如今却“求知欲剧增”。还有学生在学校网络课程论坛上这样评价:“在这门课上得到了比较客观、深刻、让人信服的中国发展概况……这才是大学课堂的气氛啊!”

每堂课都有2至4名教师搭档配合,课前需要“彩排”

记者旁听了由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蔚、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李华主讲,顾晓英主持的一堂课。老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发表的最新文章《中国是世界第一,我们需要担心什么》来引入话题,幻灯片上用了刊发该文的杂志配图:一只吃着竹子的大熊猫坐在一只老鹰身上,图片说明是“中国超越美国”。另一张幻灯片则是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夜游中南海瀛台,以及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与奥巴马同坐一把长椅上的画面。这一节课的主题由此展开——“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

在同学们表达观点后,王蔚分析“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是否必然会发生冲突,以此探索新型大国关系该如何建立。课后的一段视频,正是习近平主席对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论述。

这门课程分成10个专题,除考核外,每次课都以问题命名:“龙是Dragon吗?”“中国梦,谁的梦?”“中国是一个大国吗?”“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无一不是对现实的回应。“‘大国方略’经过精心设计,我们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顾骏说。

老师们给课程定下了这样的教学原则:以中国梦和中国道路为主线,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背景,研究正在发展的国内外形势;直面大学生的困惑,既要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境叙述,又要体现学术深度,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和事实而不是野史轶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问题和上课资料都是最新的,备课量相当大。”忻平说。他本人的最近一次备课,是给学生们讲中国学生的留学问题,光演示文稿就准备了200页,在此基础上再压缩为100页。不仅如此,由于每堂课上都有2至4名授课教师搭档配合,老师们除了各自准备外,还必须集体备课,经过课前“彩排”,对好“台词”。这些教学方式,无疑都与以往思政类课程大大不同。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做结论的批发市场

每节“大国方略”课,大一学生刘建国都会坐在第一排。他12月刚刚复员返校,留着一头半寸的短发,透出不一样的精神头。大学校园和部队当然存在很多不同,可刘建国还是发现了共同点:军营里需要的是战士冲锋在前,而在“大国方略”的课堂上,顾晓英鼓励他们“有什么想法你就冲”。

不同于大学里常见的形势与政策课,“大国方略”不只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带有很强的分析性。10个专题主讲人以严密的逻辑架构、从不同的侧面贯穿起整个课程。在教学形式上,每堂课,教师们都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顾骏认为,新一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师应该努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接受全面的信息,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被网络上碎片化、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我不否定网络的影响,但课堂上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们更为清晰的脉络。如果我们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就对不起教师这个头衔。”顾骏说。

在顾骏看来,大学课堂不该是结论的批发市场,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养成科学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在“龙是Dragon吗?”这一讲的开头,顾骏就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没有选择龙作为吉祥物?”一位学生认为是由于龙在中国文化中太过于尊贵不宜入选,另一位则指出龙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不是很好。顾骏并没有立刻点破,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奥运会作为一场国际体育盛会应该从哪种视角思考问题,最终每个人心里都有了答案。

忻平说,下一步还要不断打磨,让主讲教师的配合更加娴熟,同时还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希望这一试验能为大学思政课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5年4月云南自考网上报名须知 下一篇:对话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德以明理学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