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不仅明确了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而且提出了教学质量的要求。纵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目前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办学中对社会需求关注的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近几年来在这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标准就是是否全面发展,是否适应社会需求。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和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多方面考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并以学习效果、就业质量、生活舒适度作为学校办学情况的考核标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校实行差异化教育,开设了创新试验班,增加了选修课数量,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学习喜欢的课程。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习效果。
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式和招生数量
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合格的人。因此,高等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主要通过三个系统开展德育。一是教学系统。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为主体,重点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二是学生工作系统。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科研系统。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邀请成就显著、业绩突出、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以做报告方式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学术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现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应用技术的培养教育。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充实教学内容、改进培养方式、改善培养条件。其次加强了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一是与专业课程相挂钩,由科研处牵头组建了大学生科协,同时大力扶持专业性学生社团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二是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增强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组织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社会调查。四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
学校还注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到企业进修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并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调整各专业学生招生数量,将招生与就业挂钩。这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就业状况,而且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提高,招生形势逐年好转。学校的本科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人才培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以保证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六部分内容:(1)教学质量保证项目及质量标准;(2)教学质量保证项目执行纲要;(3)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程序;(4)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5)组织机构与职责;(6)教学质量保证支撑文件。
“教学质量保证项目及质量标准”明确了教学质量应该达到的标准。对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规定了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证项目执行纲要”明确了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内容、工作任务,规定了执行人、责任人、监控人;“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程序”明确了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怎么做,对工作程序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前准备质量标准、理论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考试环节质量标准等八个标准;“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领导机构及职责”规定了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和其他工作机构的职责。
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如怎样处理好学生考研与就业的关系、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关系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力图加以解决,以便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以法治引领和推动高教改革 下一篇:清华、哈佛共办低碳发展与公共政策国际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