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记锦城学院十年来的劳动教育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记锦城学院十年来的劳动教育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7-09

编者按:劳动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创造文明、创造智慧、创造幸福的源泉;劳动不仅承载着中国梦,更是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早在2006年,针对社会公众认为大学生缺失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锦城学院开始推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劳动教育是“三练三创”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目的是培养学生“会做人,能做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完善其人格,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之一。

锦城学院规定所有在校生都必须完成劳动必修课程的实践学习,并取得劳动教育学分。这在全国高校中是首创。

一、劳动教育的理念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能够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就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一)劳动教育是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注重实践经验,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是劳动教育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中国特点。“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离不开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通常是整合的,是融合的。

(二)劳动教育是具有多样性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具有文化性、实践性、技术性、创造性、幸福属性等多样性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改造社会、还原和修复人性的伟大力量,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是与科技教育、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家庭实践多种实践教育形式相结合的重要联通;是在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中探索与发现自身潜能的教育。锦城学院开设劳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学,训练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开拓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奠基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

锦城学院认为:劳动是培养学生勤俭美德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引领学生热爱劳动、不畏困难的主要手段。将劳动作为必修课,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有利于养成劳动习惯,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锦城学院将劳动作为必修课,设置2个必修学分,共计64个学时。同时,劳动教育的学习评价与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挂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挂钩。

二、劳动教育的模式

(一)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覆盖学生全员

锦城学院自2006年就规定,所有在校生都必须完成劳动必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劳动必修学分。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将劳动作为必修课的大学。

劳动教育必修课为2个学分,8个工作日,共64个学时。学生接受学院统一安排的劳动课程教育,并撰写课程实践报告,成绩合格者,获得2个学分,原则上在前四个学期完成。

(二)劳动课程范围广泛,内容形式多样

锦城学院将劳动课程范围主要分为农场劳动和非农场劳动(工厂劳动和其他社会公益劳动)。

锦城学院专门划拨了一片土地,建立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平台——学生农场。学生农场作为我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特色板块,学生参与农场劳动(翻地、锄草、播种、施肥、收获、销售等农业劳动)获得的农场劳动学时,学时量不得少于32个。锦城学院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农场劳动,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内涵,从中感受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分享劳动带来的喜悦与快乐。

非农场劳动即为除开锦城学院农场劳动之外的其他公益劳动,目前锦城学院申报立项的非农场劳动项目主要有以下14个项目:

形式多样的非农场劳动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公益劳动和服务项目,使得非农场劳动项目更加人性化。通过自主选择能使得学生自愿进行公益劳动,也能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同学的各方面素质。

(三)劳动学分认定严格,劳动学时管理规范

锦城学院劳动教育已经实施了九年,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成立了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负责劳动学时管理和劳动学分的认定。目前,锦城学院特色劳动教育学分认定流程清晰,劳动学时管理严格。

1.农场劳动学时管理

农场劳动实践课程进入学生教学课表,劳动课程由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按规定在教务系统中完成;各系、学生班根据劳动课程安排,按时组织学生参与农场劳动;学生每次劳动完成后,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按要求填写“农场劳动学时登记表”;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负责农场劳动学时的统计、审核、发布。

2.非农场劳动学时管理

非农场劳动学时的使用与申报:遵循“谁安排,谁申报”的原则。首先,由劳动活动的组织单位向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申报立项,立项通过后,再按立项方案组织实施,最后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学时。

各组织单位负责对所使用的非农场劳动学时进行记载、统计、审核、确认,学时数量认定原则上应与学生参加劳动的实际时间一致;各单位于每年6月、12月按要求将《非农场劳动学时认定函》按项目集中报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由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负责数据分析、录入;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每学期定期向全校学生公布通过立项的非农场劳动学时项目,引导学生正确参与非农场劳动获得学时认定;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定期对非农场劳动学时项目进行考评和审核,对不合格项目提出整改意见或者予以取缔;

应对重大事件需要紧急召集志愿者的服务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流程,加快实施。

3.劳动学时公布

劳动学时管理办公室定期对学生所取得的劳动学时进行公布,可登陆“学生信息查询系统”http://xscx.scujcc.cn,输入学号、身份证号码查询。

三、劳动教育的成果

锦城学院率先提出并坚持将劳动作为必修课,这一特色实践教育从2006年开展至今,通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一套长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教学管理机制。

(一)劳动教育培养劳动光荣的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006年锦城学院将“种地创业”列为必修课程,学生修满64个学时后才能拿到2个学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完善了人格,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能力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通过劳动教育的锻炼,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加能吃苦、更加脚踏实地的投入社会工作;用人单位也更愿意招聘锦城学院的学生,聘用更接地气的锦城学生。

锦城特色的农场劳动教育对锦城学子影响极为深刻,通过农场劳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在锦城特色劳动教育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校友。从繁华都市白领到西南少数民族山区县的“养牛郎”罗斌,是我校07级土建系优秀校友,现任筠连县向阳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他挽起裤腿,深入山区,用实际行动带领乌蒙山区农户脱贫致富,自主创业项目“西南肉牛交易市场”被评为“十佳创业金点子”。他辛苦创办的生态养牛场获得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建设西南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30亿元,创造利税280万元。被喻为“奶霸”的主人翁罗森是我校2006级土木工程校友,宜宾市优友特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宜宾天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宜宾校友会会长。从销售炉具到研制鲜奶,从最初的奶源靠外购到2013年注册自主品牌“优友特”仅仅用两年多时间,这一品牌在当地成为最受欢迎最放心的鲜奶,年销售额500多万;如今,他全身心投入到他热爱的现代农业开发项目中,一座占地1300亩的国家示范生态牧场正在崛起。在25岁当选四川简阳瓦厂村村支书,带领全村创业致富,成长为享誉全川的“草莓西施”戢静艳是我校2007级日语专业优秀毕业生。她在四川简阳瓦厂村自主创业发展草莓种植,目前种植规模超30亩。

(二)全国首创,九年探索三次阵地转换三次管理模式改革

锦城学院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属全国首创,学生农场是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特色板块,该实践课程教学管理过程没有任何借鉴,九年的探索,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总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技术水平,努力构建起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劳动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

1.成立学生农场模拟公司,学生管理自主经营

2006年,锦城学院划拨了100亩土地,分配给5各系,每个系20亩,成立学生农场模拟公司,系主任担任董事长,公司经理由学生竞聘上岗。到2012年,锦城学院共成立了15个农场模拟公司。农场公司可向锦城学院财务部申请贷款,作为农场公司的启动资金。根据锦城学院创办学生模拟公司的理念,结合公司自身情况设立公司机构,制定公司章程,确立公司管理办法。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办公室、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负责正常的农场生产运营工作以及所在系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

九年农场劳动,累计受聘于学生农场模拟公司锻炼的学生人数高达8700人次,这些学生担任劳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带领者、指导者、记录者、监督者,带领学生种植、管理、培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管理自主经营,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自已动手、创造财富的能力,亲自体验劳动换来成果的艰辛与价值。

2.三次农场阵地更换,三次管理模式的改革

2006年、2008年、2010年,学生农场根据锦城学院的整体规划,经历了三次土地的变迁,随着劳动阵地的更换,劳动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改革。

第一阶段:土地承包到系、分系成立学生模拟公司、分片管理、自行规划、自我考核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成立学生农场总公司,从各系土地中划拨一片作为示范,引导各系农场发展的管理模式;

第三阶段:收归所有土地,由学生农场总公司负责管理,统一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管理模式。

经过三次变迁与三次改革后,锦城学院劳动教育教学管理更统一、农场种植更规范、学时管理更标准、假期维护更高效。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3.考核逗硬、品牌叫响,农场劳动教育成果显著

九年劳动教育,九年学生农场耕耘,十届学生必修课程,1013个班级共计39956人次学生完成了劳动实践教学课程,累计开设253个教学班劳动课并完成8576个劳动实践教学课时量,完成劳动学时总量高达280万个学时。通过九年的农场劳动,锦城学生参与农耕活动,累计种植农产品多达60个品种,累计培育花卉20多个品种,农产品产量高达8万斤。

每日学生们都会对作物进行除草、浇水、施肥等工作,加之从不喷洒农药,种出来的蔬菜天然绿色无污染,所以农场蔬菜被大家命名为“清水阳光”。锦城农场的蔬菜在每日清晨被采摘后在学校乃至周边叫卖,品牌经营,供不应求,老师是最大客户。产量多时同学们甚至会将蔬菜拉往犀浦菜市场进行售卖。此外,一年一度的锦城油菜花田、锦城向日葵田园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和市民的理想赏玩之所。

4.举办首届大学生劳动文化节,形成独特的校园劳动文化

2013年4月-5月,锦城学院开展了第一届大学生劳动文化节,本次文化节主题:吃苦耐劳,弘扬中华美德;劳动光荣,展露锦城风韵。本次劳动文化节由15个农场单位承办,包括:学生农场总公司、财会系聚缘农场、土建系耒丰农场、金融系金穗农场、工商系锦创园农场、电子系明德农场、机械系信达农场、计科系馨园农场、文传系锦丰农场、外语系锦尚农场、艺术系锦艺农场、外事部国际农场、红色协会传承农场、教工示范农场、基础课部园丁农场,活动覆盖锦城学院各单位、全院师生。

本次劳动文化节共分五个板块:开幕式暨“我劳动我快乐”农场风貌摄影大赛、“挥洒汗水收获果实”农场游园活动、2011年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劳动模范评选活动、2011年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优秀农场评选活动、“劳动光荣”大学生劳动文化节闭幕式。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传承。同时,劳动也是锦城学院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深入贯彻“三练三创”实践教育的生动体现,体现着锦城人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5.社会认可,农场劳动教育竞相报道

劳动教育自2006年被锦城学院列为必修课以来,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部系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在各级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在全院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门特色课程在锦城学院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四川卫视、成都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教育、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从2006年至2015年,相继到锦城学院进行采访,并以新闻、深度报道和访谈等形式报道了我院将劳动作为必修课、创办学生农场模拟公司等“三创三练”实践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对锦城学院将劳动作为必修课,组织同学们参加农场劳动、公益劳动等,通过劳动来锻炼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意志力并将所学知识学以至用的教育理念深表赞同。

其中中国青年报于2007年10月头版头条报道《学校模拟开公司学生倾情忙创业——独立学院独辟蹊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2014年6月头版头条报道《八年耕作一块“试验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须浇水锄草拔萝卜读土地无字书》。

(三)“公益教室”非农场劳动成果显著

“公益教室”是锦城学院劳动教育中特色的非农场劳动项目,“我的课堂·我的教室”公益教室行动充分发扬锦城学院“锦城课堂大于天”的教育理念。是广大同学锻炼自我、提升文明素养的课堂,是各班级、学生组织展示特色文化的场所,是体现锦城学子良好风貌和优良素质的平台。

“公益教室”面向全校热心公益、爱劳动、责任感强的班级,以及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各类团学组织与学生社团,采用项目竞标的方式,产生合作单位,并签订合作协议。锦城学院为合作的班级及学生组织提供文化宣传阵地及班团活动场地。合作班级及学生组织必须对该合作教室的环境进行日常维护并达到相关维护标准。

目前,“公益教室”项目已经成功开展4期,第一期共32间阶梯教室,第二期65间教室,第三期86间教室,第四期98间教室和3间计算机机房,累计由284个班级(学生组织/社团/学生自组团队)参与,累计完成非农场劳动学时达12万学时。

培养劳动习惯、锻炼品质意志、学习管理本领是锦城学院将劳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初衷,通过劳动教会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解决现在的大学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劳动与学分挂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大学生自己农场种地、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不仅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能将知识活学活用,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锦城学院劳动教育的影响下,锦城师生用自己勤劳、勇敢、智慧的双手装点锦城家园,美化锦城的校园,开创锦城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日前举行省委... 下一篇:“盘古有道”创新创业论坛暨西安培华学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