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盛会,参会代表26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81所高校和美国21所高校。
这是一场有关如何促进中美学生交流、提升中美留学服务的高端论坛,中美高校的校长们在这里交流文化、碰撞思想。
这是257名学子获得中国高校和美国高校双重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见证会,其中包括我校经济与金融学院2011级金融学专业曹宇航在内的11名学子。
6月15日至17日,2015《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年会在我校召开。作为项目实施第15个年头的盛会,本次年会以“开拓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流动,提供高品质留学服务”为主题,包括中美大学校长论坛、第十二届学生毕业典礼、中美大学合作洽谈会,以及中美高校学分互认暨实验班建设研讨会和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等五场活动。
如今的《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已成功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创建了崭新模式,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作出贡献,成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方面高校参与者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合作与交流领域最为广泛的重要平台。
121项目: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于2001年开始创立,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以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为基础。
该项目分为两个部分:本科生部分和硕士研究生部分。本科生部分,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本科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计划的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然后返回中方大学学习第四年课程,学生可在四年内同时获得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部分,直接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计划的美方大学学习2至3个学期课程,然后返回中方大学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可在三年内同时获得中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
经过14年的发展,《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已由单向交流发展为双向交流,交流领域已由本科生交流延伸至学者访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截至2015年6月,共有135所中美大学参加该项目,其中中方大学109所、美国大学26所,已有一千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得中美合作双方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我校于2010年12月正式加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目前已有四届共55名学生通过该项目赴美留学。今年,我校将有创历史新高的49名学生参与到该项目中。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介绍,“加入该项目后,学校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短短五年间,学校一跃成为参与项目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并且项目合作扩展到师资培训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实践证明,121项目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国际互动,增强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校长论坛:畅谈提升中美留学服务
此次2015《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年会的重头戏,是6月17日上午在我校厦门校区举行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来自中国81所高校和美国21所高校的校长、教务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200余人聚首华园,探讨如何开拓国际视野、促进中美学生交流、提升中美留学服务。
我校副校长吴季怀主持论坛。副校长曾路在论坛上致辞,希望通过这次论坛,中美兄弟院校间能交换国际化发展的新理念,更好地推进中美高校实现合作共赢。
曾路并作题为“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积极推动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均衡发展”的主题报告,向与会者报告了华侨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体系和具体行动计划。他指出,办学理念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出发点,华侨大学非常乐意与在座美国高校共享自身发展成果,促进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均衡发展;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决定性力量,希望在座美国高校可以为更多华大教师提供访学、进修的机会,促进中美双方的双向交流;人才培养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华侨大学今后将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科学研究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元素,华侨大学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管理服务国际化是实现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强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理顺国际化发展机制,完善国际化绩效评估体系和推动学院成为国际化办学的主体地位是今后华侨大学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方向。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钱一呈建议中方协会和美方协会在进一步提高留学质量、创新机制、扩大规模的同时,让学生不仅在课程上也在全面素质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美国特洛伊大学校长杰克·霍金斯谈到关系的重要性,称所在学校的121项目就是在与中国高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联合起来却可以创造很大的成就。希望美国和中国两方的高校共同努力,在未来能有更大的成就。”
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蔡文浩表示,中方院校相对美方起步较晚,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援,如师资培训、课程对接等。他认为,“中美两国大学应常来常往,增加互信,并由美方帮助开展学科认证,提升双方合作形式,增加办学项目。”
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校长帕里西亚马萨维介绍了该校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方面的一些做法。他称,中美校长论坛是中美交流很好的平台,希望大家畅谈各自的经验与做法,互相学习进步。
美国卡罗来纳海岸大学校长大卫·德圣佐称,要让学生参与到高品质的国际项目中,保证学生海外学习的选择,帮助学生不断发展,也要在美国、中国促进师资力量的培养,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论坛结束后,主办方还为美国特洛伊大学校长杰克·霍金斯、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国际教育主任艾琳·杰克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以及17所美国高校和包括我校在内的23所中国高校颁发“特别贡献奖”,感谢他们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作出的贡献。
毕业典礼:257名学子收获中美学历学位
6月17日下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257名毕业生从中美两方的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为他们的《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学习历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们中,117名同学获评优秀毕业生。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第十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当日举行。我校副校长吴季怀对毕业生们顺利毕业表示祝贺。他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虽然艰辛,但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后你们无论走到哪里,母校永远是你们的港湾,始终会注视着你们,帮助你们。希望大家以后常回中美两家看看。”
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孙洪墨称,121项目为同学们提供了国际化背景下扩展视野的机会,“希望你们珍惜已取得的成绩,继续努力,利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也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
优秀毕业生代表、南京大学研究生许蕴彰和我校学生曹宇航分别发言。她们均表示毕业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今后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会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表,为母校争辉添彩。
来自我校的曹宇航是2012年8月赴美的,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学习金融学专业。“在美国度过的这两年,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曾疲累过,怀疑过,但现在都已经成为了美好的回忆,没有这些经历,自己不会有所成长。”谈及在美国两年最大的收获,她称,是“知识、实用技能、经验、更大的舞台和更宽阔的视野。”
“记得刚到美国时,好奇是和害怕一同前进的。”南京师范大学的许蕴彰回忆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的第一节音乐理论课说,“我几乎很难听懂每一句话。”不过,一个星期内她基本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学习。她分享了一个诀窍,“就是打开你的心,张开你的嘴,然后你会发现,无论来自哪个国家的人,都会很愿意跟你交流,谈天说地,从不同的专业聊到自己国家的风情。”
研讨会:百余专家交流探讨项目具体问题
此次121项目年会,除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和第十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外,还于6月16日在我校泉州校区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举行了两场研讨会,来自中美各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就中美高校学分互认、实验班建设、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展开交流与研讨。
在当日上午的研讨会上,我校教务处处长曾志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国际教育副教务长哈维·查尔斯、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杜承铭、美国卡罗来纳海岸大学国际项目发展副教务长达尔拉·达蒙特、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晓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国际学术项目官员傅月香分别作主题发言,分享了各自学校学分互认的做法以及中美实验班的实践和体会。他们均认为,学分互认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的核心,规范化、人性化是关键,而中美实验班能让中国学生更好地适应美国的教学方式与环境。
下午,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协调员李苏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曼莉、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副教务长玛里琳·巴克、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丁竹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普拉维尔校区孔子学院国际项目部协调员梅·里德分别作主题发言,介绍了各自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建设情况。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孙洪墨、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国际部主任艾琳·杰克逊作《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工作报告。
此外,6月15日晚,主办方还举办了一场中美大学合作洽谈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全面论述理论体系深度解读精神内涵省委组织... 下一篇:转角遇到聊大,你就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