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入立即带来高回报的留学时代已经过去。近日在上海首届中国留澳校友职业发展咨询会上,一些留学花费上百万的“海归”,求职的期望薪水仅为3000多元。
据人力资源业内人士分析,相比国内高校的毕业生,“海归”的身价优势并不明显,同等条件下,月薪差别一般仅为500-1000元。高投入未必就有高回报,主要原因在于,留学生刚回国,所学内容和国内实际情况往往有所脱节,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不过,相关数据表明,虽然“海归”的平均起薪基本只比中国本土学生高20%,但是长远来看,他们的薪水增幅却远远高于后者。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徐佩仪则表示,“海归”们应该尽快调整心态、适应本土环境,相信其不久就能为各类在华企业带去不一样的火花和活力。
相关新闻
海归事例
据沈阳日报报道,一些“海归”回国后因长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成为“啃老族”。“海归”找不到工作,被称为“海待”,意思是从国外回来后长期待业在家。
王芬芬从高中起就到澳大利亚留学,一学就是8年,两年前为了终身大事回到沈阳,期间婚虽然结了,工作却一直没着落。朋友前几天还介绍她到一家证券公司谋取一个月薪5000元的职位,可芬芬又嫌没什么意思。“回沈阳这两年,基本靠父母养我了。本来留学就花了家里不少钱,其实我也有强烈的工作愿望,想摆脱‘啃老族’的帽子。”10月18日,芬芬对记者说。
芬芬的故事,听着挺特例,其实在“海归”群体中,这经历不算什么,更曲折离奇的求职故事多的是!这反映出“海归”要在国内顺利就业,找一份薪水满意、专业对口、符合兴趣要求的工作并不容易——虽然头顶着光环,却因为不了解国内就业情况,或是没有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劣势,导致求职难以如愿。[详细]
求职建议
不同“海归”求职策略有异
劳动部门的调查分析显示,一个人失业越久,重新就业的难度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长时间的赋闲生活,让“海归”们脱离社会,几乎失去了走出家门、走出社区的能力。有专家指出,现在二三十岁青年共同的特征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一直受到“小皇帝”般的呵护。而其中的 “海归”承受的心理压力还要大一些。另外,不工作的时间越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少,适应能力下降,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缺乏就业危机感,不愿意吃苦受累,最终变为失业族。
“海归”刚回来时水土不服是难免的,关键是经过一段迷茫期之后,要尽快熟悉国内的就业市场,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懂得寻找合适的位置,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详细]
新闻链接
海归工作不易找:孩子还在留学 爸妈已来投简历
据新闻晚报报道,因为怕回国后找不到工作,远在澳洲的孩子让父母代替自己来参加招聘会,这是记者在昨天由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在上海首次举办的中国留澳校友职业发展咨询会上看到的一幕。虽然是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会,但多数企业都表示对海归不会有特别优待,让很多刚毕业又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失望不已。[详细]
大学生出留学热报告 海归就业满意度仅40%
调研发现,由于回国后面对很大的就业屏障,对择业要求过高,急于收回出国成本,同时面对着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缺乏职业规划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镀金回国就业并不理想。[详细]
留学锐话题:海归进入大贬值时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