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语文课堂“假语文”泛滥成灾
专栏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二是语文的元素没有融化在语文教学中;三是语文课成为表演课;四是过度使用PPT课件、音乐和其他辅助手段。
当下学校语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我在北京的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上听了课,参与者都是来自北京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但他们所上的语文课竟与语文相去甚远,充斥了那么多非语文的东西。联想到近期不断有家长跟我反映的其子女在小学、中学及至高中语文课上所学、所知、所感,都加重了我的担忧,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语文课堂教学亟须去假归真。
语文课变成声光电灌输试验场
比如,我听了一位年轻的女语文老师讲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这是一篇生活散文,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但这位老师一上课就用丰子恺的若干幅漫画引入,漫画内容既和课文内容无关,又与白鹅无关,一边看漫画还一边问孩子“感动了没有?为什么感动?”不要说学生,就是成人见到她展示的漫画,也只是会心一笑而已,哪来的感动?
老师还不过瘾,一定要引入她对丰子恺的理解,说“透过小事,小画面之后,我们得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丰子恺说最喜欢弦外有余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散文的弦外之音”。一篇小短文,老师就是这样生拔高,贴标签,要听出弦外之音。恕我直言,我从小读《白鹅》,没有悟出弦外有什么音,也许我从小没有学好语文吧?
由此,我想到了近年来直接或间接听到的不少关于语文的事儿。有家长说,老师让孩子在课堂背诵并讲解《弟子规》片段,但加上一个毫无意义的要求,制作PPT。还有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有关部门把用PPT课件、视频、音乐等当成对老师教学设计的考察内容,要求必须使用,否则要扣除分数,甚至没有资格参加教学比赛。如此下来,语文课变成了老师用声光电对学生进行灌输的试验场,教学设备先进的地方成为了多媒体过度使用的重灾区。
概括地说,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脱离语言文字的本体教学去渲染所谓思想性和人生意义;二是语文的元素,即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解读浮于表面化,没有融化在语文教学中;三是语文课成为表演课,教师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学生成为群众演员;四是过度使用PPT课件、音乐和其他辅助手段;五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普遍不高,比如讲课的声调语态,普遍娇声假气,再比如粉笔字,有些写得歪七扭八,还有课堂运用,课堂表达等都极缺语文教师素养。
“真语文”是什么
假语文不只在北京存在,笔者在全国各地听到的许多课,可以说与北京大同小异,这恰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难怪社会各界诟病语文课,难怪学生不爱上语文课,难怪学校随便安排个什么人就教语文,如此教法怎么能令人满意?
那么,什么是真语文?对真语文比较早开展理论研究的吴忠豪教授说,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任务的认知一直处于左右摇摆犹豫不定的状态中。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问题是两者之间怎样平衡,一直难以找到平衡点。
吴教授认为,真语文对于语文课程进行深刻反思,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这样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方向。语文课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吴教授的一番话可以说点透了真语文的核心和本质,应当为全国的语文老师们所深思。
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假语文现象令人忧虑,令每一个真正热爱母语的语文工作者痛心。因此,我呼吁全国语文学界和有关领导机关正视这样的现象,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场什么是真语文的大讨论,进而在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评价的学校、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融入真语文理念,使我国语文教育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王旭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