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需要全方位人际支持
——天津市少年儿童人际支持状况调查
人际支持是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部分。对天津市城乡150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家庭对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作用明显,但爸爸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甚至排在同学之后;老师在为学生提供人际支持方面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的作用不可低估;年级越高没有人给予人际支持的学生比例越高。
本文认为,应充分认识人际支持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家庭的基础作用、教师的协调作用、同伴的互助作用,重视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空白和网友对其的影响。
【调查背景】
2013年下半年,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相关机构联合进行了“天津市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以分层定比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城乡中小学三至八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505个,其中小学中年级学生占33.2%、小学高年级学生占32.8%、初中学生占34%。本报告调查数据源自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部分,集中涉及人际支持的7项内容,同时列出中小学生经常接触的8种人及“没有人”等9个选项,请被访者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以此为基础对目前中小学生主观认定的人际支持现状及其意愿做基本分析,以期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参考。
在今年9月10日——世界第十二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前,笔者从各类媒体了解到诸多有关中小学生自杀的信息:河南一小学生因被学校强制购买教辅资料、向父母要钱被拒后上吊身亡;安徽一名9岁的留守儿童因爸妈过年不回家而上吊自杀;辽宁一高中生军训中因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回家后跳楼自杀……人们无不为他们惋惜:如果孩子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如果当他们受到刺激时有倾诉的机会和对象,如果有人给予他们开导和帮助……悲剧或许不会发生。然而,对这些孩子而言已经没有“如果”,他们在花季陨落,给生者带来无尽的悲伤和更多的思索。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多数学生自杀前是有征兆的,对那些有抑郁、孤独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孩子给予恰当的人际支持能在很大程度上挽救生命。对更多的孩子而言,为他们创造和睦、温馨的人际环境,给予经常性的、全方位的人际支持,对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尤为重要。
中小学生从哪里得到人际支持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是在人际互动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人际支持,即由他们周围与其有接触的人们作为支持者,在彼此交往活动中给予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支持是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部分,这种人际支持既包括来自支持者的对现实问题的化解,比如心情不好时得到安慰、告知内心的秘密、遇到困难时求助;也包括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收获被认同、受到尊重等情感支持,比如能让其感到自信、有依靠等。了解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状况,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多层面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统计,得出的基本情况如图表1,这组数据表明,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网络有几个突出特点:
图表1 中小学生人际支持情况百分比(%)
(1)从总体上看,家长、同龄伙伴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人际支持者。7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妈妈居首,同学其次,爸爸第三,其他依次是老师、兄弟姐妹、其他人、家中老人、网友;
(2)妈妈在7种情况中有5种比例最高,但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比例低于老师,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向妈妈求助的学生比例低于最愿意向同学求助的学生比例;
(3)同学在7种情况中被求助的比例最高,另有4种比例仅次于妈妈。但是,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比例仅位居第五甚至低于网友,最让中小学生“感到自信的人”的比例位居第四,低于爸爸、妈妈和老师等成年人;
(4)老师被中小学生认为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的比例最高,超过妈妈、爸爸约10个百分点。但是在8种人中,学生最愿意跟老师在一起的比例极低,排在第六位,学生最愿意将内心秘密告诉老师的比例排在最末;
(5)爸爸在总体上给予孩子的人际支持相对较弱,在7个方面中有4个方面的比例没有超过一成。但是关于最让中小学生“感到自信的人”,爸爸被选择的比例仅低于妈妈1.1个百分点,在全部有关爸爸的比例中排在首位;
(6)兄弟姐妹和家中老人与孩子共度闲暇的比例均超过父亲,在安慰不良情绪方面均超过老师。
(7)总体上网友被选择的比例很低,但网友在“影响最大的人”中,高于同学、兄弟姐妹、家中老人和其他人,排在第四位。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初步分析,在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及其意愿上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一是总体上看,家庭对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作用凸显,但爸爸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甚至排在同学之后;二是学校老师在对中小学生提供直接的人际支持方面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的作用不可低估;三是“没有人”给予人际支持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内心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的学生比例最高。访谈中有学生说:“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自己忍着,比如和同学闹不愉快了,我跟谁也不说,自己忍着。不习惯说出来。”也有的说:“我觉得和我家小狗一起玩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支持有何差异
为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差异,统计中将全部调查对象分为三个年级组:小学三、四年级为中年级组,小学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中学七、八年级为初中组。统计中以年级分组与人际支持指标进行了交互分析,结果显示全部7个指标不同年级组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差异(卡方检验P≤0.001)。为了直观了解不同年级组在人际支持方面的总体情况差异,我们做了各年级组平均百分比的图表(见图表2)。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获得人际支持情况的总体趋势趋同。具体来看,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从妈妈、爸爸、老师等成年人那里获得人际支持的比例明显下降,即年级越高比例越低;二是与上述趋势相对应,从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和其他人那里获得人际支持的比例明显上升,即年级越高比例越高。
图表2 各年级组学生人际支持情况平均百分比(%)
从提供人际支持的具体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年级亦存在差异。
(1)平时最愿意跟谁在一起?妈妈是小学生的首选,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选择超过了一半,为52%;而中学生选择同学的为38.5%,高出妈妈12.9个百分点;选择爸爸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分别为1.4%和1.2%,均大大低于同学和兄弟姐妹的比例;各年级组选择老师的比例都很低,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分别为2.8%、1.4%和1.2%。
(2)心情不好时谁最能安慰你?在中小学生中都是妈妈占比最高,小学中、高年级分别为47.1%和40.7%,初中为25.6%;其次是同学,三组分别为14.8%、22.7%、27%,均排在第二位;能得到爸爸安慰的三组分别为13.4%、8.5%、7.8%,小学高年级低于家中老人,初中组低于同学;值得注意的问题是,11.7%的初中生心情不好时没有人安慰。
(3)谁对你影响最大?与其他指标明显不同的是,对中小学生提供人际支持最多的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并非影响最大的,三组分别为11.2%、14.8%、20.9%,小学中年级组甚至低于爸爸;而老师的影响突出出来,在三个年级组都排在第一位,分别为24%、24.9%、25.8%,明显高出妈妈12.8、10.1、5.9个百分点,高出爸爸11.4、12.5、9.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一是网友对小学生的影响相对较高,两组分别为10.8%和12%,二是回答没有人影响的两组小学生分别为20.2%和17.4%,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学生对人际影响认识模糊。
(4)在空闲时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三组学生的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妈妈,分别为34.1%、28.3%、29.7%;其次都是同学、兄弟姐妹,三组差异不大;选择爸爸的分别占11.6%、8.1%、8.6%,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组选择爸爸的比例低于选择家中老人1.4和1.9个百分点。
(5)最让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谁?排在首位的,小学中年级选择的是老师,达到29.7%,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都是父亲,分别为25.1%和21.9%;而妈妈在小学两组中分别为27.9%、22.7%,都排在第二位,初中组为18%,低于同学,排在第三位。年级越高的学生从妈妈、老师那里得到自信的比例越低,而从同学、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那里得到的自信越多。
(6)内心的秘密最愿意告诉谁?小学中年级告诉妈妈的最多,达到39.1%;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大幅降低,小学高年级减少到27.5%,初中减少到17.6%;小学两组中,告诉同学的仅低于告诉妈妈的,分别为20%和24.5%,初中组中,告诉同学的为27.1%,超过妈妈近一成;告诉兄弟姐妹的三组比例均排在第三位,分别为13.8%、10.9和15.4%,均高于告诉爸爸的比例。
(7)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向谁求助?小学中年级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妈妈,为25.1%;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排在首位的都是同学,分别为27.6%和26%,高出妈妈9.1和2个百分点;小学中年级和初中排在第三位的是爸爸,分别为18.8%和14.3%。总体上看,年级越高遇到困难愿意向爸爸求助的比例越低;小学高年级向老师求助的比例相对较高,为22.1%,仅次于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高出妈妈、爸爸3.6和6.3个百分点,小学中年级和初中分别为16.2%和11.1%,均低于妈妈、爸爸、同学的比例,排在第四位。
数据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是:不同支持者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存困难的排解需要全方位的人际支持。
如何为中小学生提供人际支持
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心理状况和行为选择。强化人际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多方面帮助,对于保障其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强化家庭的基础作用。对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家庭首先是其赖以生存、得到最多人际支持的场所,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和给予孩子最多帮助的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等成年人的依赖逐渐减弱,这是客观现实,但父母依然在全部人际支持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组学生回答“你认为最让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谁”的问题中我们看到,父亲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这种父亲给予的精神力量与其他具体问题从父亲那里得到较少帮助形成巨大反差。这一方面说明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需求的忽视,以及履行父职的缺陷。这种状况提醒我们,要改变父亲缺位的状况,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尤其要注重强化父职教育以促进父亲与母亲实现优势互补,在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人际支持。
第二,强化教师的协调作用。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上看,老师对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作用相对较小,这是始料不及的,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对学生的人际支持中无所作为。因为我们同时看到,在中小学生心目中,认为老师对其影响最大的比例最高,这一结果表明老师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老师的工作特点是面对学生群体,或许在满足个体学生的具体需求方面不如家长,甚至不如同学,但在帮助家长和学生发挥积极作用方面则有独特的协调作用。比如,向家长传递学生在校表现信息、促进家校合作、指导家长理性面对孩子、给予家长具体帮助孩子的理念与方法,等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融洽学生之间关系、增强学生互助等方式促进同学之间积极的人际支持,发挥同龄伙伴彼此关心、爱护、沟通、交流作用等。以间接的方式给予学生人际支持,老师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作用无可替代。
第三,强化同伴的互助作用。本次调查显示出的同龄伙伴对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作用之大,与以往有关未成年人调查所显示的结果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从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具体方面,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同伴作用的细节,以及在不同方面同龄伙伴的具体优势和劣势。比如,中学生最愿意和同学在一起、心中的秘密最愿意告诉同学、遇到困难最愿意向同学求助等比例均高于成年人,心情不好时最能得到安慰和空闲时间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是同学的比例仅次于母亲。相对而言,从总体上看,同学的影响作用远不及父母和老师等成年人,同学所给予的自信感也明显低于成年人。这一结果提醒老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与同学及其他同龄伙伴交往的积极作用,主动为他们的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同时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和利用网络工具促进彼此互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起到引领、促进学生间积极交往的作用。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向孩子学习,在与其沟通中直接或间接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强化成年人对中小学生影响大、给予他们自信等更多的优势。
此外,本次调查反映的中小学生人际支持的空白状况尤其需要引起重视。那些心情不好时没有人安慰、没有人让其感到自信、心中的秘密不愿告诉任何人的学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尤其应给予特殊的关爱,以预防其薄弱环节被不良刺激击破。另外,网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相对较高,如何减少其消极影响、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也值得关注。(关颖 王雁 关颖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雁系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