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公务员 > 青海 > 2007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9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9日在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青海省省长 宋秀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抢抓机遇谋发展,求实创新促和谐,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协调,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均取得较好成绩,实观了“十一五”良好开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年生产总值达到641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69.6亿元、330.8亿元和240.6亿元,分别增长3.5%、15.7%和10.5%,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亿元,增长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2亿元,增长2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6亿元,增长14.3%。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8.3%,建成寄宿制学校297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同比增长68%,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居全国前三位。人口自然增长率8.97‰,为历史最低点。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完成,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全年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09.3亿元,增长16.8%;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5亿美元,增长57.7%,增幅居全国第二位,创历史新高。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4元,增长1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58.4元,增长8.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1亿元,增长12.2%。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

取得这些成绩,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三农”资金32.5亿元,组织实施让农牧民直接受益的实事工程,解决了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万栋、畜用暖棚3030幢,建成农村“一池三改”沼气池1.67万户,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农牧业结构向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畜禽改良取得积极进展。在高温干旱、雹灾等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除粮食、油料小幅减产外,蔬菜、肉类等产量都有增长。农作物订单面积10.3万公顷,特色作物比重占到78.8%,脱毒马铃薯和杂交油菜分别突破百万亩,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3.21%和27.26%。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企业新增投入1.76亿元,辐射农牧户35万户。实施百万农牧民培训转移工程,培训农牧民60.8万人次,输出劳务90万人次,创收1.17亿元,人均增收134元。支持发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中介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7个,拥有会员6万多户。免征农牧业税、政策性直补等惠农措施使农牧民人均受益109元。投入2.84亿元在39个县市、274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年内解决了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整合,推行“一区多园、一园多制、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园区工业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新格局。开发区各工业园区入驻各类企业达到402户,累计投产、试产工业项目110个, 1000吨单晶硅、藏毯加工、民族服饰生产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项目开工建设并初具规模。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47.8%。紧紧抓住柴达木盆地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引进培育了一批有利于优势资源转换和充分利用的项目,循环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幅增加地勘投入,突出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勘查,资源后续保障能力得到提高。面对铁路运输空前紧张的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公铁分流,基本保证了重点工业产品的运输。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加大信贷资金协调力度,扭转了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连续八个季度下降的态势。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开展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年”活动,引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施品牌战略,“藏羊”、“晶珠”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启动建设国际藏毯城和朝阳物流园区,一批有利于带动特色动植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转换和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物流业快速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0.3亿元,增长71%;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1.5%。旅游业引领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5.7亿元,增长38.7%。

(三)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高度重视投资和项目工作,主动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向变化,调整项目和投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一批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注重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增建二线应急工程、平安至化隆至阿岱高速公路、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湟水北干渠、多巴体育基地场馆等项目建成或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庆华集团100万吨煤化工、西钢100万吨生产线、桥头铝电二期等2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拉西瓦、公伯峡水电站、兰青线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木里煤矿整合、330千伏湟源乌兰格尔木输变电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稳步推进,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等项目全面展开。玉树三江源机场经国家批准立项,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四)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开放带动。加快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企业上市、破产重组、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重点解决了部分地区企业结构调整和破产后的遗留问题。西宁特钢、盐湖钾肥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信用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牧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财税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制更加规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和“双百市场”工程,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青洽会”、藏毯展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五)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调整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实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促进了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投入教育资金25.3亿元,增长24.3%,加快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面落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63.4万学生受益,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86.7%,为实现全省“两基”目标奠定了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改革招生办法,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推进高校整合,加强高原医学、盐湖化工等特色学科建设,青海大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加大科技投入,支持自主创新,省级财政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比上年增长33.8%。西部矿业、新能源研究所等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投入文化、体育资金增长37.4%,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246个,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环湖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等、一系列国际性大型文体节庆活动,拉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投入卫生、计划生育资金11.5亿元,增长30.4%,完善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通过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简化医疗报销程序,对贫困人口就医实行“一免七减”等措施,完善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政策惠及更多群众。

(六)有效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制定出台了11个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文件,努力拓展就业岗位。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4亿元,增长31.4%,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加强对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教育、取暖等多方面的救助,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2万人、 34万人、66万人。规范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在认真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普遍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农牧民特困群众救助标准以及其他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注重发展成果向基层倾斜,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3亿多元对基层进行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增强了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有效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

(七)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各方面的心血和智慧。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青各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工业经济面临运输、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加剧的挑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高原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尚在起步阶段。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依然较多。城乡还有较大数量的贫困人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安居、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五是发展环境尚未根本改善。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扎实地加以解决。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判断形势,把握发展趋势,始终是我们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前提。

当前,我省发展的势头良好,必须倍加珍惜;面临的机遇难得,必须牢牢把握;同时工作的压力不小,必须奋发努力。我们一定要全面分析和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面临的新挑战,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又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持冷静和清醒,充分估计矛盾和困难,增强预见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007年全省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把握发展与和谐主题,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抓住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两大关键,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两大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大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两大进程,挖掘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潜力,关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5%;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左右。

上述预期目标的基本着眼点是,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从省情出发,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根本,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注重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在体制、机制转变上下功夫,加快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水平,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五是立足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察民情、体民忧、解民困,确保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推进自主创新和资源转换,加强和改进项目工作,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力度,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创新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构建多元化的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盐湖、油气、煤炭等资源特色型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抓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百万吨复合肥、60万吨甲醇、青海碱业二期、煤化工、40万吨氯碱、4万吨金属钠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坚持高载能与高技术相结合,大力开发有色金属和冶金工业的新产品,重点抓好10万吨电解锌扩能、20万吨高纯硅、千吨单晶硅、3000吨多晶硅、高精铝板带等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推进产业链条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展藏毯、绒纺、民族服饰、中藏药等产业,抓好雪舟三绒、藏羊地毯、机织地毯、明胶、菊粉、沙棘等特色轻工业项目,建设西宁藏毯城毛、绒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在改善工业结构的同时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对全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突出项目带动。坚持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的原则,注重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社会事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同步,注重“大、中、小”项目的协调,注重“长、中、近”项目的衔接,加大工业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和投资回报率,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70亿元左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加快推进引大济湟水利工程、格尔木至茫崖公路、丹拉国道主干线西宁过境公路、贵德至大武、当金山至大柴旦公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和兰青线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玉树三江源机场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拉西瓦、积石峡、黄丰水电站、涩北至格尔木天然气管道复线、湟源至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线路、西宁至官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果洛通电等重点能源建设工程。实施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和职业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提高产业项目的技术起点和投资强度,严把土地、环保准入门槛,确保新建项目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加快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的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实施年产5000吨海绵钛、高性能陶瓷、新型环卫车技改项目、数控铣床产业化等高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上有新的突破,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上有新的进展,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

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和问责制,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责任目标。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考核企业的硬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内容。增加财政贴息,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严格能耗和环保市场准入标准,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不准上。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污水、垃圾与各种废旧资源的再利用。

四、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和“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八项实事工程,努力在发展观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区面貌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服务和销售网络的作用,着力建设设施配套、良种支撑、标准化生产、效益突出的现代农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集中、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把畜产品、油菜、马铃薯等培育成主导和支柱产业,把绒毛、豆类、反季节蔬菜、特色制种、特色果品、中藏药等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稳步发展饲草业。新建日光节能温棚1万栋、畜用暖棚5000幢,建设作物制种专业村100个以上。抓好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对具备一定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市场开拓、基地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创优品牌,提高效益。加强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搞好农牧业协会建设,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推动百万农牧民培训转移。着眼于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整合劳动、教育、农业等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培训,重点抓好新技术、新工艺、新领域的专业培训和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把建立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把加强培训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结合起来,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自发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转变,由体力劳务型为主向技术技能型为主转变,确保稳定输出劳动力9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持续增长。深入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每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办好实事”的思路,集中40亿元以上资金,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主要是:生产设施建设工程、水电路话“四通”工程、农牧民培训转移工程、农牧民健康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扶贫整村推进工程、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抓紧实施湟水北干渠工程,加大水利设施的修复及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力度,推进病险水库治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重视安全饮水建设,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加快农牧区公路建设,续建、新建农村公路5950公里,其中县乡油路1500公里,通村砂路1500公里,村道硬化2500公里。实施农牧区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工程,抓好农区18个县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和青南牧区16个县的太阳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让农牧民用上清洁安全能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组织实施2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做好社会帮扶、辽青对口帮扶工作,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以上。

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鼓励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依法入股、转让、置换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扩大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州、海北州及其所属县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牧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实施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五、强化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以特色旅游业为引领,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质量提高。

努力建设旅游名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突出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加快重点景区和旅游标准建设,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科学规划建设青藏铁路沿线旅游项目,完善青海湖、贵德、坎布拉、柴达木盆地等区域旅游规划,加快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西宁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和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的品位。加大旅游整体宣传策划和营销,培育由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构成的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建立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引导商业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向新兴服务业拓展。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带动州县乡发展专业物流配送,初步构建起农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建设西宁朝阳物流园区,吸引一批实力强、理念新、信息灵的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增强集散功能。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高餐饮、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扩大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康复等新型服务业。

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拓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扩大信用消费规模,培育文化、旅游、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要。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食品、药品、农资等市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态有效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环境切实改善,控制人口较快增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把项目实施与培育后续产业和牧民增收结合起来,突出抓好森林草原保护、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饲草料基地建设、鼠害防治、荒漠化防治、人工增雨等重点项目,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不断促进畜草平衡。抓紧做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加强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支撑,争取国家对关键性项目、控制性技术攻关、重点企业以及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勘探等给予支持。科学开发和节约利用盐湖、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等重要资源,鼓励循环式生产,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大地质勘探力度,突出重点成矿带和重要矿产,力争在探明大型、超大型矿床上取得新突破,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完善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加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光热、光电产业。

从严控制人口增长。以农村牧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治理人口问题,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人口控制和管理工作。加强人口战略研究,进一步完善鼓励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提高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和独生子女、双女户养老标准,引导群众少生优生,确保人口控制在预期目标。加大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投入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把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作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强化西宁、格尔木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产业竞争力、生态环境吸引力、文化凝聚力和带动农村牧区发展的能力。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以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规模档次和核心竞争力。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积极引入资金、技术、管理和产品、项目,培育、引导、扶持一批对经济发展起龙头骨干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企业破产重组和主辅分离工作进程,重点推进丁香集团等企业的破产重组,完成50%的重点省属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工作。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项政策,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税收、人才技术、对外贸易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除国家政策法律明令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面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服务、融资担保、创业辅导等服务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实行股份制经营,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推进财税、土地、金融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投入,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发展适合农牧区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遵从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规划招商引资项目,确定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和重要客商,提高引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改进招商方式,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实行“走出去”招商和“引进来”招商双轮驱动,办好“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重点招商引资活动。提高专业招商队伍的招商水平,选择一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有针对性地走出去上门招商、一对一的洽谈。发挥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在政策、产业、功能等方面的集成优势,强化园区招商和产业招商,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同优势企业、高载能同高技术紧密对接。力争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10亿元以上。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优化外贸主体结构,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开拓新的外贸市场,努力扩大具有青海特色产品的出口规模。继续推动口岸建设,力争西宁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尽快开放。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以更加务实、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增强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牢固树立投资环境事关青海形象、事关青海发展的观念,使每个公民都明确认识到,破坏投资环境就是损害青海的发展、文明与进步,促进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关注投资环境、人人受益投资环境的社会风尚。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完善投资环境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积极为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客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加强舆论监督,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让国内外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充分调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百姓创造家业、干部创造事业的浓厚氛围。

八、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牧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牧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全力推进“两基”攻坚,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实现“两基”目标。继续做好青南地区、环湖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双语”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坚持多样、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转变办学思路,整合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提高培训实效,为培养工业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人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职业教育服务,着力提高就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专业、学科设置,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推动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坚持走开放式、联合式创新之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科技创业载体。紧贴全省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迫切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健全技术市场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对接,推进技术与资本相互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科技富民计划,加强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研究推广,提高科技入户率。鼓励专利申请,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技术产权转让。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着力于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有利于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医疗费用垫付直报制,扩大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付费试点。扎实开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探索建立社区卫生与医院双向转诊和相互支援制度,促进资源共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咨询,引导和帮助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严格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禽流感、鼠疫、结核等重大传染疾病。 ·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农牧区以乡镇为重点、城镇以社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网络,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和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县级“两馆”配套,做好“西新工程”、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推进文化进村入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有机结合,培

育发展一批具有青海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提升“环湖赛”、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的品位和影响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九、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推进和谐青海建设

坚持从解决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和谐青海建设。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一是全面启动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农牧民,给予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二是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减轻学生的生活负担。三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推进村卫生室建设。今年在西宁市、海东地区、环湖三州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980个;为青南地区106所乡镇卫生院配备流动卫生服务车。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根本改善全省乡村卫生服务条件,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四是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农牧民家庭账户基金标准,实行大额度住院费用二次补助,农牧民受益率提高10%,解决城乡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五是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施住房救助。加大城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开工十万平米以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重点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困难。六是加强创业指导服务,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城镇“零就业”家庭、退役士兵、“4045”人员、大学毕业生等就业、创业。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机制,增强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带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年内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力争让有就业能力的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七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专项救助工作,研究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八是建立健全职工收入和企业效益协调增长机制,重点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向个体私营企业扩展,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

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提高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社区民主管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安全经济政策,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督,防止发生重大事故。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福利服务水平。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做好构建和谐青海的基础性工作。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精神,促进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做好双拥创建和军警民共建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改进和加强政府服务功能,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法治、责任、服务和效能政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改进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放到促进社会统筹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更深层面上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政府对经济活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防止权力“寻租”行为。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工作,杜绝各种变相审批。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自觉维护中央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健全集体协商、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健全考核监督机制,严格绩效评估,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防止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坚持从严治政,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坚持把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反腐倡廉、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公务员中,大力倡导和形成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干部作风的明显转变促进廉洁从政。继续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对涉及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专项资金、大型工程、土地使用、城镇拆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又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事项,主动向社会公开,始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划定公共权力的界限,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防止政府权力“越位”和“错位”。

各位代表,今年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履行神圣职责的最后一年。完成目标任务,是我们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我们一定要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取信于民,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以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政德政风取信于民,以坐言起行、励精图治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青海的发展充满希望,前景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凝聚全省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努力开创青海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谱写新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06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青海省直事业单位2013年招聘工作人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