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公务员 > 甘肃 > 200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9

200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陆浩 各位代表: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完成情况与“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6年的政府工作。

同时,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提出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使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0亿元和1500亿元大关,预计2005年达到1894亿元,年均增长10.2%,是历个“五年计划”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10元,接近900美元。预计2005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54.6亿元,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123.4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支出达到428亿元,年均增长17.9%;累计消化财政赤字达4亿元以上。财政收支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年均增长14.6%,超过了前五十年的总和。预计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8亿元,年均增长11.6%。

———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省内基本自求平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马铃薯、酿造原料、中药材、制种、果蔬等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23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累计投入技改资金750亿元,年均增长18%。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5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05万吨。特别是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十五”时提出的“1161”工程全面实施。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利润63亿元,年均增长43.4%。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3.4,比“九五”末提高69.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3.1吨标准煤下降到2.4吨标准煤,年均降低4.7%。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实施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农林、城市基础设施等骨干项目。新增高等级公路26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公里增加到1006公里,成为全国第18个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宝兰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敦煌铁路等工程竣工。建成了涩宁兰天然气和兰成渝成品油管道。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等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8万亩、退牧还草2280万亩、封山禁牧1.1亿亩,6000万亩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新建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327.3万公顷。加大对兰州等重点城市的冬季大气污染和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力度,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914项,获得专利授权2447件。68个县区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青壮年文盲率降低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发展到33所,在校生达到38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机制初步形成,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人防、统计、工商、审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气象、测绘、新闻出版、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地震预防和残疾人救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改革开放成绩显著。7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大型骨干企业控股、参股、并购大中型企业。下放了一批省属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部分资不抵债、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了破产重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省级机构改革,推进市县级机构改革,撤并乡镇332个,精简幅度达到20%。削减、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531项,减幅达66.2%。粮食、棉花等流通体制改革和财税、金融、住房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交往渠道进一步拓宽。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26.3亿美元,年均增长35.8%。其中出口11亿美元,年均增长21.3%。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36.2%。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963元,年均增长6.6%。五年累计有48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20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两个确保”,城市低保范围逐年扩大,低保标准逐步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41件,发布政府规章42件,废止政府规章154件。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围绕营造发展环境,集中抓了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工作、受理企业投诉举报等五件事的落实,行政效率得到提高。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信访和群体性上访数量明显下降。不断推进廉政建设,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就。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从改善制约加快发展的薄弱环节入手,重点抓了项目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劳务输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与2004年相比,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5%,财政支出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主要特点:

一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72亿元,在建项目达到6382个,其中新开工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项目5035项。刘寨柯至白银、临泽至清水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庆阳机场复航改造竣工并投入运营,张掖电厂一号机组、黑河西流水电站投产发电,《四库全书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快、改革开放步伐迈得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五年来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加快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要把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把握好以下主要原则: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发展是全省最大的政治。要全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夯实发展基础。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的重要载体。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必须坚持改革抓企业,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大力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

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创业发展环境。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社会公平,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路线。要立足省情,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推诿扯皮、不耍滑偷懒,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十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监督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向驻甘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甘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兄弟省区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程度低,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农民增收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对外开放程度低,吸引外资能力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投资规模小、增幅低,大项目储备相对不足。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重,工业化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弱,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四是体制机制约束明显,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不足。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就业压力大,实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六是各种社会矛盾较集中,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重,因城镇拆迁、职工下岗、农民失地、涉法涉诉等原因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仍较突出。七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工作措施不够落实,少数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够扎实,勤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时期,我们肩负着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面临着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多,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国范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有利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深化对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各级干部驾驭全局和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全省人民改变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快速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省仍处在夯实基础、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迈向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奋斗目标是:经济发展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前三年即到2007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超过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实力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力争高于“十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其它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有较大幅度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降低青壮年文盲率;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省内基本自求平衡。继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马铃薯、草食畜牧业、果蔬、酿造原料、中药材、制种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性任务,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现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经济效益,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50万人次,劳务输出500万人次左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组织,努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支农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六小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新建、改造通乡公路1.3万公里,解决3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40万户。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做好村镇规划,引导农民改善居住环境。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整体推进3000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强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对口帮扶和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力争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0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240万人。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健全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二、全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进一步增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继续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在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力争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8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钢及钢材和有色金属生产要努力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开发新品种,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原材料后续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集群。

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技术,做大做强有优势的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风电设备、军工电子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的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和化学新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在有基础的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医药保健新产品、电子信息技术、核应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完善提高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功能,提高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促进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会计、法律服务和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和整体开发,加快重点景区道路、配套设施等基础建设,突出文化品位,培育精品线路和多元化的投资经营主体,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

三、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把抓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抓好能增强发展后劲、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社会发展项目。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跨越。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国道干线高速化、省际通道高等级化为重点,实现与相邻省区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加快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内路网布局,改善县乡公路。力争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0公里。基本建成兰州、酒泉嘉峪关、张掖、天水等4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重点建设兰州至重庆、平凉至西安铁路,积极推进铁路电气化和复线改造,形成快速、高通过能力的东西、南北大通道。提高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旅客输送能力,完成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和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其它支线机场。加快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拓展天然气使用覆盖面。坚持优化结构、适度超前、多能并举的方针,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突出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加快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信息化。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区域供水网络,提高供水能力,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亩。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促进项目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和工程审计制,积极推行政府投资代建制,建立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和投资决策责任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扩大招商引资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资源的生态保护,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和天然林保护成果。加强土地荒漠化、风沙源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搞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工业“三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黄河甘肃段水污染和兰州等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制造业和环保产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发展循环经济。以节水为中心,合理配置水资源,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建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水价调节为杠杆的节水机制,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环保型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接续产业。

合理利用资源。对于重要矿种和重要矿产资源,坚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长资源服务年限。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引进国内外企业参与风险探矿,增加资源储备。拓宽资源利用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国外建立原料基地。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科学可行、适度超前的城镇建设规划,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扩大规模,完善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聚集生产要素能力。强化兰州特大城市功能,使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以产业为支撑,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中等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一批特色小城市,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完善区域经济布局。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逐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以天水、酒泉嘉峪关为两翼,各市州为组团,点线结合、布局合理、特色各异、区域优势明显的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建制镇,使其成为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活跃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社会要素聚集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挥县域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开展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支持经济强县率先发展,扶持县区市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继续实行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立足民族特色和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炭、农畜产品深加工和小水电,加快开发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红色旅游资源,完善草场承包和畜种改良,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加快牧区建设,实现牧民定居。

六、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制定实施全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新建80个左右具有学科特色和适应产业优势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关键共性技术、重点产业发展为重点,选择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集中攻关,努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继续支持以科技园区为主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两基”成果,到200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师资水平。突出抓好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培训网络,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研究生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强化素质教育。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加对乡村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为城乡居民提供预防、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逐步创造条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深化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探索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鼓励发展民办医疗事业,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机制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

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精品工程,创造更多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依托《读者

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改革抓企业不动摇,实现国有工业、农垦、粮食、流通企业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等领域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提高市场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发展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税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各级财政保障能力。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税收征缴和监管。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建立信用平台,扩大信贷投放,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办事机构入驻我省开展业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培育新的上市公司,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努力扩大保险业的服务领域和覆盖面。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促进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继续做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加强与外国友好省州在经贸、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加强与东部地区、周边省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全民创业,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引导,搞好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产权转让、合资、合作、租赁、托管和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资产重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形成企业集群。

八、注重社会公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就业,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社会服务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做好军转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注重分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工作。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老龄化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开展社会捐赠、群众互助、慈善互济等社会扶助活动。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实行关停整顿,不达标的不准生产。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治救助体系,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等市场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落实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置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努力化解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禁毒斗争,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九、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精神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赔偿制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倾听广大人民群众呼声。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高侨务工作水平。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保持全省人民昂扬向上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国防教育,搞好“双拥”工作。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2006年的政府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委会议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要进一步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推动工作创新,提高工作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支持优势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确保兰州石化大乙烯改扩建、酒钢重点技改项目、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加快金川公司、兰铝等企业的降耗环保扩能技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银光公司10万吨TDI和氯碱等项目。做好乙烯下游产品、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度加工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兰铝等骨干企业的“电冶加”一体化进程。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做好企业煤电油运的协调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支持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加工、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和石化工业科技园。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实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体系,抓好大型骨干企业和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推进金川公司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中央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等投入,及时兑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资金。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服务,力争全年输出劳动力500万人次。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建设草畜产业带,扶持养殖小区和设施农业发展,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模式。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流入蔓延。选择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技术改造、联合重组等方面给予扶持。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整合扶贫资金,支持产业开发,打好扶贫攻坚战,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2万人、低收入人口45万人。

三是搞好项目建设,促进投资拉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兰青铁路二线、西安至平凉铁路,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和一批通乡油路、发电厂、大型风电场及重点城市“热电联产”等项目。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兰渝铁路、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盐环定扬黄二期和徐家磨至古浪、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武都至罐子沟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宝鸡至天水、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炳灵峡、乌金峡、柴家峡电站建设。完成兰武铁路二线、嘉峪关机场改造,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等续建项目和嘉峪关至安西高速公路、安西至敦煌、临夏至合作二级公路建设。做好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兰州铁路枢纽、康家崖至临夏、天水过境段高速公路,平凉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一期扩建、崇信电厂等近期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围绕项目建设,落实资金,搞好国外贷款和外商投资项目的协调服务。加强项目人才培训和引进,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

四是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大中型企业股权转让,加大对企业破产重组的支持力度。完成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攻坚计划,启动农垦、流通、粮食企业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做好省属企业下划市州管理工作,加大市州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实现产权多元化,完成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促使中小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抓好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职能,健全网点,为“三农”搞好服务。落实政策,改善环境,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引进省外私人资本,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五是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部由财政负担,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6个县的“两基”攻坚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县级职教中心、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38个县,受益人口达到1000万人,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机制。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争取开工建设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项目,努力办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

六是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向失业保险并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研究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适时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继续加大财政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城市低保人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离休干部养老金按隶属关系全部由省市两级财政承担。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行政执法等方面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抓紧解决遗留问题。继续抓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及时兑付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好城乡特困群众、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逐步完善救助和保障制度。加大对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监督和整治力度。特别是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要坚决停产整顿,狠抓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等措施的落实,严防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是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部门职能分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善和落实人民建议征集、重大社会事项公示、社会听证、参事建议、专家咨询等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开展执法检查,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注重办理质量和效率。提高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促进政务公开。着力加强政风建设,积极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继续减少文山会海,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倡导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加大督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落实“五件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密切干群关系,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大力推进政府勤政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惩治和预防公务人员失职渎职行为与职务犯罪。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省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甘肃平凉市环境信息监控中心2013年招聘... 下一篇:2013年度甘肃省考试录用公务员和参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