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假”,你听说过吗?
据传,在宁波外事学校,有着这样一些让教师们引以为豪的“人性化制度”:除去国家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允许每位教师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每月有一天带薪的“疲劳假”;允许教师每周有一天上午晚到1个半小时,有一天下午下班早走1个半小时,以便处理家务。
“这个假,是真的吗?”昨天,专门去了一趟学校了解情况。该校老师说,这个制度已经在学校实行多年了,只是最近才引起大家的关注。
[核实]
学校设“疲劳假”?确有此事
“这个假,是真的吗?”昨天,在宁波外事学校的校园里,不少老师给了肯定的答复。
那么,引起大家关注的“疲劳假”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已经在外事学校工作多年的蒋志洋老师告诉:疲劳假其实就是一个大的概念,里面涉及到四个假。
“每个老师都知道有这些假。”她解释说:“第一个假是每月一日的‘疲劳假’,只要提前一天报告各部负责人,经部负责人同意,就可以享受;第二个假是每周‘一早一晚’制度,每个老师允许每周有一天可以9:30上班,3:30下班;第三个假期是针对老年教师的,下午第一节没课的老教师(女50周岁、男55周岁),午休时间可延至下午2点;第四个假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病、弱、孕、哺教职工经批准后在一定时期内只需要上半天班或5小时工作。”
[教师反响]
“晚到早归假”最受欢迎
或许国外这些假很平常,但是在宁波,乃至整个中国,“疲劳假”还真是一件新鲜事。
制度出台了数年,宁波外事学校的老师真的在用这个假吗?
在校园里,随机采访了几位老师。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任铮铮最近要结婚,她要忙的事情很多。她用得最多的是每周一早一晚的假,“有了早假,我就可以一早就盯一下新房装修;晚假,我可以到建材市场买个东西。”
还有一些老师青睐“晚到早归假”,则出于照顾孩子的考虑。张玉菲老师的感受或许可以代表部分年轻教师的想法。
“现在的年轻家长工作压力都挺大的,经常会忽略对孩子的照顾。就像我,平时都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每次看到他期待的眼神,我都挺内疚。现在,一个星期,我总有一天能去送儿子,有一天可以去接他。他每次看到我,真的很开心,我内心也很满足。”张玉菲说。
仅3成老师请过“疲劳假”
关于疲劳假,任铮铮说,要是没啥重要的事,这个假真不会随便请。“前几天,我负责接待了一批从德国来访学的孩子,忙了整整一周,我们部门主任就建议我请一天疲劳假,稍微缓冲一下。我想着工作还没做完,也就没有请。”
已经工作了12年的英语教师邵琪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就说最近吧,有一天加班到很晚,领导说我第二天可以晚点到。可是大家都那么忙,我也不好意思晚到。至于每月一天的疲劳假,我也没有想着要用。”
我们在老师当中做了个小统计,这两年,用过“疲劳假”的教师,大概只有30%。每周一早一晚的假,非常受老师欢迎,几乎每个老师都用过。
“不好意思经常请这个假”
昨天,在聊起“疲劳假”时,多位老师告诉,要是没有什么事,自己不好意思经常请这个假。蒋志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意外,蒋志洋老师脚受了伤。她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任务,如果请假,必定要麻烦很多人,所以她就没有离开岗位。
她很坦诚地告诉:“其实并不能说自己有多敬业。只是觉得学校的制度已经非常人性化了。我即使上班,也对我的生活没有影响,其他同事知道我的事情后,主动帮我把课集中起来,我可以提前下班。所以,我想,我就根本没必要请这个假,也不好意思请。”
[各方回应]
为什么要设“疲劳假”?
校方:帮助教师放松身心
宁波外事学校党委书记董朝霞在采访中表示:我们的老师非常敬业,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而不计较休息是常有的事;而教师又是一个良心活,教师的工作时间有时候并不能完全量化固化。因为班级或是学校的原因,在教学任务以外,老师们有时承担的其他任务也很耗时,所以一些弹性的作息或工作制度就成了学校管理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
设置这些假,学校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激励教师让他们更努力地工作,而是单纯地认为,身心的放松和调整,是每个老师应该实现的一种状态。学校有责任考虑这些问题,并对此加以适宜的设置和管理。
这些制度是学校与老师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比如一早一晚这个假,已经有快10个年头了,每个制度的实施过程都是一个清晰化、合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现在,部分制度还是不够完善、推行力度不够。比如,按照设想,我们安排的中医送诊到校,目前还是阶段性的,还没能完全满足教师们的需求。
学校设“疲劳假”合适吗?
教育局:是个积极的尝试
那么,对学校开设这样一个假,教育主管部门怎么看?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辉说:当下的学校管理,大部分属于“一刀切”的模式,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怎么做,学校就怎么做。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下,我们非常倡导学校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来调动老师积极性,所以外事学校的做法,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尝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广西政协委员建议实施生态教育移民 下一篇:广西岑溪中小学城乡均衡教育收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