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十年 厦门理工学院华丽转身
厦门理工学院用厦门爱乐乐团的一场音乐会,低调而又高雅地庆祝建校33周年和“专升本”十周年。严格意义上说,这两件事的背影是重叠的,“专升本”就是理工学院建校33周年的最大成绩。
a
陈水宣工作室: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陈水宣是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他领导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工作室”,是学校“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一个“样板间”,包括6位平均年龄在35岁的年轻教师,以及50多位志愿报名的学生。
“样板间”有个著名的“三部曲”:“关起来”“赶出去”“带回来”,陈水宣会在合适时机切换“开关”。
陈水宣先把老师和学生“关”在工作室里,指导学生做课题。这些课题都是来自企业需求。工作室采用最传统的师傅来带徒弟办法,陈水宣说,你什么不会没关系,我们从头教,手把手地教。这种模式源于陈水宣当年的求学经历,他说,大多数刚迈入大学的年轻学生其实什么都不懂,你只有把这个专业所能做的好东西放在他面前,他才会感兴趣。
被“关”了一段,就要“赶出去”,工作室的老师到企业找课题,也要带着学生,这其实是“有组织、有预谋”。三年前,陈水宣带着30位学生到翔安一家石材厂,让学生们拼了一个上午的马赛克,中午到来时,有学生忍不住了:哎,人工操作这么麻烦,我们来帮你们开发一个自动化设备吧。
“全自动马赛克排版机械手”课题就这样被“带回来”。陈水宣承认了其中的“阴谋”:我们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工作现场有多么落后,多么辛苦,再让他们了解知识的用处,让他们播下亲产业种子:课堂上所学就是要为现实服务。
工作室里完全执行企业的考勤,也就是说,这个工作室不仅从课题上指导,而且从人格上来培养学生。陈水宣说,我们的目标就想把学生从一个学生的角色,慢慢往卓越工程师来培养。
“样板间”里走出来的学生,一般不用担心未来――很容易被企业“抢走”了,有时,就像竞标一样,这个企业开4000元,那个企业给4500元。曾有位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成绩排名靠后,加入工作室以后,表现“出人意料”,在机械设计大赛获大奖,最终被一家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部录用。
陈水宣说,我因此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以人为本”?可能是过去我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以人为本”,没提供好机会好平台,导致学生没办法把潜能发挥出来。
b
合理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培养跨界人才
近两年,理工学院一名叫陈昊宇的女生,在海峡两岸小小地火了一把――2012年,作为理工学院首批闽台合作项目专业学生,陈昊宇赴台开始一年的学习生活。她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改变――她因为参加台湾地区校园歌唱比赛崭露头角,进而获得直接晋级当地一个有名歌唱比赛机会,今年毕业的陈昊宇,现在在台湾拍戏。
不过,陈昊宇不是我们今天讲述的重点,她所就读的“音乐工程”是这所高校“亲产业”的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
理工学院新任党委书记黄如欣说,为产业服务,科研攻关是重点,但专业设置也是一个“用武之地”。换句话说,过去十年,理工学院从专业布局的层面上来实现“服务产业”的目的,黄如欣说,哪怕我们原来没有的,也要布点投入。
理工学院现有49个本科专业,68个单独招生的专业方向,全部主动对接海西或厦门产业集群的需要,形成了7条专业链: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新材料。譬如说,呼应厦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立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开办物联网技术、金融服务外包等专业。
不过,最特别之处是:这所高校连文科也被“逼”着“亲产业”,即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音乐工程是理工学院应用文科的典型代表,理工学院校长陈文哲说,我们很清楚,培养单纯的音乐人才,不是理工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介于计算机和音乐之间――不懂计算机不行,但是,只是懂设备、会操作的问题,不懂音乐,对舞台艺术的理解不够,也达不到这个境界。简而言之,理工学院的音乐工厂,要培养“懂音乐的工程师”,说句大白话,是“音乐界的计算机高手,计算机界的音乐家”的混界人才。
陈文哲说,作为理工大学,我们办纯文学、纯经济、纯艺术,永远办不过人家,文科如何求新求变,如何与科学技术结合,真正跟企业结合,突出应用性,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即“应用文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三明学院动画《望海的灯》获“金海豚”金奖 下一篇:2014年“校长国培计划”在福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