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与“下乡”,教育资源如何均衡
9月1日,秋季小学招生总算顺利落下帷幕,宁德蕉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蕉城区,导致2014年秋季城区11所小学共入学新生4922名。一次招生这么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该如何破解城镇化带来的城乡教育均衡新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机抽签就近上学
来自洋中镇的家长王万德,曾担心孩子无法在城关读书。他正一筹莫展时,蕉城出台政策,按程序组织公开、公平、公正地随机抽签,录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月底,王万德通过摇号,孩子入读金涵小学,让他大喜过望。
蕉城地处闽东中心,商机无限。近年来,来自周边农村的务工人员大量涌入,造成城区学校越来越紧俏。2011年,蕉城率先全省实行城区所有中小学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放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三年来,共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9901人。
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蕉城区将宁德师院职教部、进修校、蕉城一小、蕉城五小的校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四校联动”的扩容方案。同时,区特教校搬出蕉城五小,腾出一幢12间教室的教学楼,增加学额600人。整合区进修校与蕉城一小校园资源,在区进修校原址建一幢教学综合楼,扩容30个教学班,增加学额1350人。
投入近亿元进行扶持农村校硬件不输城里
虽然蕉城区满足了务工人员子女进城读书的愿望,却造成城区小学拥挤不堪的现状。按照省颁标准,小学校园生均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而蕉城区许多小学都达不到。如蕉城四小,校园面积4580平方米,容纳近3000名学生,生均面积只有1.52平方米左右,课间操要分班轮流进行,上厕所要排队解决。
蕉城区实验小学东、西两校区共有班级80个,教师218人,生源4146人。按标准一个班级45名学生,但今年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增设学位155个,一个班级约有54名学生,教师处在满负荷工作状态。
而在蕉城区石后乡石后学校,却是另一番景象,占地33亩的校园只有90多名学生。石后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11个教学班,在编教师81名。校长林生旺告诉,过去几年,每年招生不超过8名。
“校舍盖了,老师来了,学生走了”,这句顺口溜反映了农村教育生源普遍减少的现象。了解到,蕉城区今年小学一年级共招收学生6784人,其中城区11所小学招收4922名新生,乡镇23所小学招收1862名新生,可见冷热不均之严重。
在石后等农村学校看到,其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休闲娱乐等硬件设施,并不输于城里的学校。
多年来,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蕉城区投入近亿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全市第一个实现“双高普九”,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市第一个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验收。蕉城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去年以92.85分的高分通过市级核查。
城乡校际调剂教师促进教育流动均衡
蕉城区城区学校承担了全区近三分之二的小学生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针对城乡教育现状,实现流动的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均衡包含设施条件的均衡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城区小学师资相对短缺、乡镇小学师资相对富裕,让教师队伍流动起来的要求迫在眉睫。
蕉城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按校定编”的传统编制管理办法,很难让教师队伍流动起来。早在2009年9月,福安就是福建省“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试点,但直到现在具体实施办法还在探索中,主要原因是“县管校用”制度和现有的配套机制不能充分契合。同时,在“县管校用”制度下,教师不再属于学校,随时都可能被调配到其他学校,因此教师的稳定感、归属感不足,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交流后还存在住宿难等问题。这让“县管校用”美好初衷至今不能实现。
为解决教师队伍流动问题,蕉城区今年8月出台《关于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城乡校际之间调剂安排教师到缺编缺岗的学校任教,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县管校用”灵活的人事管理模式。文件规定,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达6年的教师列为交流对象,每年参与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对象的10%以上,其中参与交流的特级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要达到应交流骨干教师的10%以上;交流时间原则上达2年,并由交流学校解决住宿问题。由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人事、工资关系仍保留在原学校,绩效工资由区教育局发放,因此避免了配套制度机制不完善问题,也不存在教师心理归属感不足、教师交流后住宿难等问题,此举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流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迎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 下一篇:福建:学生军训成绩将记入学籍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