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崭新的塑钢门窗、瓷砖地板、橘红色墙壁,槽碾沟村一年级学生家长张福军说:“村里恢复重建了教学点,孩子们再也不用早起晚归,每天坐班车到30里外的学校遭罪了。”
槽碾沟村地处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南距北京仅180公里,是距首都最近的沙源地,沙漠化半沙漠化面积比全乡耕地总面积多出三倍左右,贫困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
一年前,槽碾沟村小学生的“遭遇”在整个丰宁还相当普遍。丰宁县面积8765平方公里,几乎跟整个河北衡水市面积相当。辖区内40%是坝上草原,其余是燕山山区,地广人稀,名列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列。1998年至今,因生源持续减少,丰宁县撤并了部分乡村小学,建起了一批寄宿制规模学校,要求3年级以上集中到规模学校就读,3年级以下就近在教学点就读,一、二年级不足10人且校舍是危房的教学点也撤销了。
“孩子太小不能自理没法住宿,村里七八岁的小孩,每天早晨7点就得出门坐班车,到30里外的中心校上学,下午4点来钟再坐车回来,确实遭罪。每天十几块钱的交通费和餐费,对家里也是一笔负担。”张福军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寄宿受罪、走读路远的问题,在河北乃至全国不少山区县普遍存在。而保留的不少村教学点,也逐渐被“边缘化”:长期投入不足,绝大部分使用原来村小撤并留下的陈旧校舍,有些还是危房;有些村卫生所、村委会都设在学校内,车辆进进出出,安全隐患大;一校一师10多个甚至不到10个学生,教师管理松散,上下课随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跟全省不少贫困山区县相似,教学点已成为全县教育最薄弱环节。”丰宁县教体局教育股股长张建明说。怎么办?经过深入调研,2012年5月份,丰宁县决定对全县教学点(包括村级幼儿园)开展标准化建设,对教学点校舍、设施设备配备、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标准化要求,并逐步恢复群众呼声强烈、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上的村教学点。
张建明说,2012年,丰宁县对距离县城最远、各方面条件最差的75个村教学点实施了改造或新建,槽碾沟村教学点就是根据群众实际需要复建的教学点之一。有的教学点房子还能用,就提升改造。丰宁县155个教学点,目前已有110多个完成标准化改造,其中恢复了已撤销的12个教学点。县财政为此投入482万元,各乡镇、村和热心教学的人士出资填补800多万元。
曾经破旧凋敝的教学点,如今焕然一新,触控电视电脑一体机、教学光盘播放设备等逐步配置起来,家长接送孩子签字、师生作息、课程安排、教育管理、中心校领导定期蹲点指导和巡回检查、村委会和家长参与监督等制度也逐步完善运行起来。
教学点条件好了,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但隐忧仍存。记者走访燕山多个山区县获悉,不少教学点基本上都由本乡本土50多岁的老教师支撑着,一个人带学前班和小学好几个年级所有功课,生病了都不容易找人临时代替。年轻人普遍不愿来,几年后这批老人陆续退休,谁来带这些“麻雀学校”的孩子们?
现在,丰宁县在职称晋级、评模评先等方面特别向教学点教师倾斜,一些村民也建议,国家应探索大幅提高边远地区教师津贴、配建教师周转房、把长期扎根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在职时奖励待遇带入退休等多种办法,保持山区教育薪火相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福建省2013高职招生录取84000多人 下一篇: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召开 杜玉波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