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邯郸市政府公开宣布,09年,主城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新生中,择校生比1997年减少了3900人,3年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这件事的起因还要追溯到3年前:2006年,邯郸市的优质初中如汉光学校、市十一中等学校班容量达100人;而班容量最小的二十九中只有21人。初中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部分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上优质初中,不得不从小学就开始移民到优质初中的“片内”小学,如属于汉光学校“片内”的丛台区实验小学2006年班容量达93人,班容量最小的十里堡小学只有16人。教育的不均衡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群众不满。2007年7月,邯郸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承诺:“3年内实现城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无择校城市!”市长郭大健在市政府专题会议上动员,教育怎么抓都不过分,怎么投入都不过头。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给教育开“绿灯”。
为了兑现承诺,邯郸市先从实现硬件均衡入手。市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对占地不达标的学校,按照小学18亩、初中36亩标准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对新建、迁建小学、初中,分别按不低于占地24亩、40亩的标准进行规划。为了确保投入到位,邯郸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3年共投入2.5亿元;实施主城区危旧校舍改造工程,采取“拆一建三”,即拆除1平方米危房、建设3平方米新校舍的方法,改造中小学25所,拆除危房2.76万平方米,新增校舍15.8万平方米;投入1.4亿余元,实施主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系统改造薄弱学校21所。各县(市、区)城区也结合布局调整、校舍维修等工程,基本消除了危旧校舍和薄弱学校,实现了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组建了邯郸市教育督导团,聘请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担任督学顾问,将县(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评估内容,督导结果纳入当地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保证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
教育部门创新管理使各学校迅速实现软件配置均衡。建立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06年以来,补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3600余人,优先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河北省率先开展了市特级教师评选,省、市特级教师在岗期间每月享受600元政府津贴。建立了教师校际流动制,校长、教师每6年流动1次,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和省、市特级教师必须流动。
为了使“软件”流动起来,邯郸教育局采取了“四种模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盟校”,形成“强校引领、法人不变、编制独立、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3年来,邯郸先后将市区和县城的113所优质学校与157所相对薄弱学校结成113个“盟校”,有力地带动了薄弱学校发展。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如撤销市二十四中编制,将其实质性并入市十一中,作为市十一中西校区,形成了“以强并弱、资源重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办学模式。近几年,市区和县城已有35所相对薄弱学校被优质学校兼并,使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迅速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优质学校异地建立分校。如在无优质初中的邯山区,建汉光中学(优质初中)南校区,形成了“一个法人、一套班子、同一编制、统一核算”的模式。近3年,市区和县城有16所优质学校先后建立了分校,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带动了区域办学水平的提升。新建优质学校。在人口密集区和新建住宅小区,分别高标准新建了38所中小学,在选配校长、教师上坚持高标准,使每一所新建学校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邯郸市城区薄弱学校快速崛起,校际间办学水平迅速实现均衡,择校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如汉光中学、十一中学班容量从100多人降到50多人,而二十五中、十中等学校班容量从20多人上升到50多人。
深受“择校”之苦的汉光中学校长袁金良说:“2006年,学校一个班达120多人,教师讲课要背着麦克风,学校厕所都不够用,我这个校长像灭火队员。现在班容量降到50多人,才有了学校和班级该有的样子。”
另外,邯郸制定了《邯郸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和设计标准》。市政府每年设立3000万至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村中小学实行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小学50所,每年组织1000余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全市245名省、市特级教师和207名省骨干教师每人联系一所农村学校,定期送教下乡。投入8608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校校通”。
2006年以来,邯郸累计投入16.3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建设等工程,新建设标准化中小学50所、在建93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挪威留学学霸养成指南 怎样规划在挪威的留... 下一篇:山西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