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和“211”的存废有了权威回应。据报道,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不少网民指出,“985”和“211”沿袭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旧思路,计划色彩浓重,在资源配置、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弊端渐显。高校资金的分配不应该由行政权力主导,而应该由市场主导,多与少应该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划定三六九等人为分配。其矛头,指向的仍是去行政化这一难题。高校办学若做不到去行政化,一流大学就只能是“镜中月”。
资源配置不均有损公平
有网民称,“985”、“211”这两项工程已有近20年历史,在促进高校提升教育和管理水平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却产生很多问题。
网民“熊丙奇”说,“985”、“211”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政府通过项目审批、立项给高校拨款,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大批想进入“985”“211”的学校按行政指标办学,包括合并其他高校,增设学科、扩大学校规模等,高校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特色,政府部门则通过行政审批介入学校办学,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二,“985”、“211”导致资源配置不均,严重影响学校的平等竞争。
有竞争才会有一流大学
有网民称,有必要废除制造学校等级、造成学校不平等竞争的“985”、“211”,用新的机制促进高校平等竞争,并在竞争中产生更多的一流大学。
网民“郭晓冉”说,高校在科研资金的分配上,为何偏偏要和“985”、“211”挂钩,这样只能加剧资金分配的不公平。在理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作为重要的市场要素之一,应当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网民“燕子山”说,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创造一个标准统一、可以自由平等竞争的大平台,公办、民办的,部属、省属的,一视同仁。只有在一个健康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才能有良性的竞争,才能竞争出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一流,绝对不可能是按设定的标准“规范”出来的,也不太可能是一个行政部门以权力偏好为导向评估出来的。
去行政化才是治本之策
网民“杨耕身”说,“985”、“211”设置的根本,正是以行政手段来划分学校的等级,配置资源。在更大层面上,当前中国大学行政化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学术体系的科层化和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只有当“985”、“211”的存废之论最终可以指向高校去行政化这个顶层命题之时,资源配置以及教育平衡才是可以被期待的,才是有意义的。
网民“佘宗明”认为,“985”、“211”只是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的衍生物,而非体制本身,时下最需要的是将高校办学跟行政化环境隔离,让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规律主导型”模式,减少行政干预,进而带动拨款方式、竞争机制等一揽子的改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