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吉林 > 八股之害已除进入教材无妨

八股之害已除进入教材无妨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不管是经典诗词,还是优秀的各类古文,都是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的必要选择。

最近,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话题持续升温。围绕着古诗文在小学教材中的分量,上海、北京的一减一增,引发了热议。新学期伊始,浙江杭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在新编高二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传说中的八股文两篇,也是引来众说纷纭。

说起八股文,人们的印象多是负面的。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议论文体,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于在文化上做出了宣判。然而,今天早已不是科举时代,对八股文,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八股文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实早有公论,即便选一两篇进教材,也翻不了案。问题是,不管怎么看八股文,它都是一种影响达数百年之久的文化存在,无数士子为之倾尽心力,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标本。再者说,八股文虽顶着恶名,但是不是就一团漆黑?是不是篇篇都臭不可闻?恐怕未尽然。

这次入选教材的两篇八股文,出自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篇被清代散文大家方苞赞为“层次洗发,由浅入深,题义既毕,篇法亦完”;一篇被评价“有豪杰气象,亦少具儒者规模”。认真地读一下,都是八股文中的扛鼎之作,其思想性和文学性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如果抛弃先入之见,公允地看,八股文中也有一些好文章,其文章结构、破题立论、写作技巧、文采涵养等,都有独到的地方。即便不那么功利地作为议论文范本,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写作的参考。哪怕是那些不好的八股文,拿来读一读看一看,也是一种阅历,至少可以知道到底哪不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说,对于八股文不应一概否定,一篇文章能否入选教材,主要标准不在于是否为八股文,而要具体地分析文章是不是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好文章不问出身,尝试选一些优秀的八股文,将其加入书信单元、学术论文单元、日记单元、新闻单元的“文体拼盘”中,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对文章体裁的认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其实是知识爆炸时代应有的开放心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这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给教育界提出了如何选择利用的课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不管是经典诗词,还是优秀的各类古文,都是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的必要选择。对此,不妨走出偏见和成见,先别急着下断语,让学生反映来评判,让教育过程来检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刘利民:鼓励为学生提供每科两次考试机会 下一篇:70.4%受访者认同理性择校:合适的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