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伟杰站在大原小学门口,满脸无奈。
周丹妮在自家院内菜地浇水
□策划:调查部执行:见习记者王琼琼通讯员易剑波文见习记者王琼琼摄影
开栏的话|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农村里以青壮年为代表的富余劳动力逐渐走出户籍地,踏上了外出务工之旅,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年只回家一两次,有的甚至好几年都不回一次家。这样一来,他们留守在家的妻子、儿女、老人就必须面临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农村“三留守人员”案件审理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仅洛阳市中院辖区内两级法院审理的涉及农村“三留守人员”的案件就达130件之多。
目前洛阳农村“三留守人员”现状如何,他们怎样看待自己所过的生活,对于未来他们又有怎样的希冀?带着这些疑问,大河报记者连日来深入新安县、洛宁县、伊滨区等地进行探访,了解洛阳“三留守人员”的生存现状,并推出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一篇报道,讲述农村留守儿童苦涩的童年故事。
阅读提示|5月29日中午,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10岁的小丹妮回到家后闷闷不乐,奶奶看出了孙女的心思:想妈妈就打个电话吧!“妈妈,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有表演,老师说父母在家的到学校看孩子表演……”小丹妮说着哽咽了,眼角流下了晶莹的泪珠。
在洛阳,和小丹妮有类似遭遇的孩子还有很多,和父母一起过儿童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洛阳市妇女联合会儿童部齐部长告诉记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洛阳市留守儿童达13万之多。记者从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留守儿童也是农村“三留守人员”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
探访:真希望爸爸妈妈陪我过儿童节
太阳炙烤得行人昏昏欲睡,但天空却澄澈碧蓝得如同童话里一般。5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洛宁县陈吴乡大原小学,见到了父母都在苏州打工的周丹妮。她身材瘦弱,皮肤晒得黝黑,梳着长长的单马尾,神情乖巧又略显拘谨。
周丹妮7岁的弟弟和4岁的妹妹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三个小孩都跟着61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在奶奶的眼里,10岁的周丹妮是一个“小大人”。周丹妮对记者说:“我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家里的麦子快熟了!还有,马上儿童节了,真的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过节。我也知道不可能,他们要在外面打工挣钱供养我和弟弟上学。”
奶奶说,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五六年了,没有办法,指望家里几亩地怎么养活孩子,现在农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孩子在家里由老人带着。“要过儿童节了,孩子又想爸妈了,刚才打电话都哭了。”
12岁的王潼潼和周丹妮同在大原小学就读,她的爸爸妈妈都在贵阳打工。“他们只有春节回来几天,那个时候是最幸福的,晚上都跟他俩一起睡觉,生怕醒来后爸妈走了。”潼潼抹着眼泪说。
记者了解到,潼潼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三个姐姐,家境非常贫困。爷爷因白内障双目失明,奶奶的智力有些差,大姐又得了癫痫病,小学毕业后因病情加重不得已辍学。在跟潼潼聊父母的时候,她不停地哭泣,不断重复着“想爸爸妈妈在身边”这句话,记者不得不终止了采访。
今年10岁的韦伟杰是洛宁县育才学校4年级的学生,全家6口人,爷爷奶奶已经六十多岁,父母在北京打工,弟弟上小学二年级。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大原小学上学,因为爷爷奶奶年龄大,照顾不了他们弟兄两个,去年暑假爸爸回来收麦子时,将他转到了现在就读的民办学校寄宿。“其实我不愿到私立学校上学,在私立学校学费贵,每学期要1400元,还不包括吃饭,每次上课10天,回来休息三天半,回家了还没有同学们玩,我最大的愿望是五年级能重新回到大原小学读书!”
心声:为了让孩子和老人生活好,只能外出打工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只是手机里的声波,自己在这头,他们在那头。对于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来说,最大的乡愁也是“留守”在家的孩子。“好好表演!收麦子的时候我一定回家!”周丹妮的爸爸周涛在电话中得知女儿要在全校六一活动中表演舞蹈时,高兴地对女儿说出了这样的话。
周涛今年37岁,和妻子同在苏州打工。他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文化,每个月只能收入两三千元,每月租房200元,吃饭800元,夫妻俩连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就为了尽快攒够钱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下,不再让老母亲和孩子们在土坯房里生活。
王潼潼的爸爸王向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因为孩子多,父母都有病,妻子是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年他一直到处跑。现在他和妻子每月收入5000多元,吃住在工地,虽然苦点累点,但他希望尽快赚回钱,给失明的爸爸和有病的大女儿治病。
“多长时间回来看孩子一次?”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向阳很茫然:“我也说不清!有时候春节回去,有时候两年回去一次,为了让孩子和老人生活得更好,只有外出打工。”
5月30日7点50分,韦伟杰的妈妈罗晓敏接到了记者的采访电话,她说此时她刚刚下夜班回到租住的房间。罗晓敏和丈夫都在北京的一家乳胶厂上班,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还要面对工厂刺鼻的气味。“我们夫妻俩加起来每月6000多元,光生活费就要花掉2000多元。如果孩子过来上学,一是学校不好找,二是孩子在北京吃、喝、上学根本负担不起,再说,来了也没时间、没办法好好照顾孩子!”
专家:绝不能打了几年工,垮了一代人
周丹妮、王潼潼和韦伟杰只是洛宁县大原小学305个留守儿童的缩影。
“父母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缺憾。”大原小学校长韦淑娟说,大原小学每学期开学都要对全校学生进行逐一排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登记留守儿童的家庭及本人情况,实施教职员工结队帮扶制度,将“关爱留守”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议程。
洛宁县妇联主席张小萍告诉记者,洛宁县有小学生63735人,初中生38006人,目前有留守儿童41350人,在小学生留守儿童中,双亲外出的有26560人,占全县小学生的41.7%,初中生留守儿童有14790人,占全县初中生的38.9%。近年来,洛宁县已经逐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留守儿童工作网络,目前已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4所,有“代理家长”813人,“爱心妈妈”28人,“牵手结对”561对,助学帮扶2万人次。“虽然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留守儿童工作,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洛宁县每年用于奖励扶持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人士的经费也仅仅是5万-6万元。”张小萍告诉记者。
“绝不能打了几年工,垮了一代人。”针对此问题,社会学者、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安锋告诉记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留守儿童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工身后的困难群体。只有让农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孩子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这应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在制定产业转移、就业培训政策时,应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农村孩子能生活在父母身边;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以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就近务工和转移。
采访中,洛宁县教育局局长张红武感慨地说:“希望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们,请你们常回家看看孩子!经常抽空拿起电话,问一声:孩子,你好吗?”
呼吁: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根据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农村“三留守人员”案件审理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洛阳中院辖区内两级法院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审理涉及农村“三留守人员”案件130件,涉及刑事案件的68件,其中涉及儿童的31件。
洛阳市妇女联合会儿童部齐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止到2013年6月底,洛阳市留守儿童已达13万之多,主要分布在栾川、洛宁、嵩县、伊川和汝阳等县区。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洛阳市妇联向社会号召发起志愿者“爱心妈妈”去关爱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心理和身体成长,目前爱心妈妈已经超过1万名,建成“留守儿童之家”近两百个。每逢儿童节、生日等节假日,爱心妈妈还会给留守儿童送礼物,和留守儿童一起过节,甚至让留守儿童在自己家里生活,拉近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家的温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河南省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意见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