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在招聘季,身为清华硕士的张仲栋却屡屡碰壁。面对记者采访,他颇显无奈,“好几次在终面时,招聘单位都会直言更青睐本硕都是"985" "211"的求职者”。
本科毕业于西北某普通高校的张仲栋在工作两年后考取了清华硕士,本以为走上人生坦途,没想到却在毕业时屡遭为难。
他告诉记者,“有些招聘单位明确表示要本硕都是"985" "211",有些则会在我过了好几关到达终面时才告诉我对本科学历也有要求。”
他说,“开始我也很恼怒,质问过相关人员。但别人也有自己的道理,他们说有些规定是隐性的,只因为我是清华的所以给了笔试、面试机会,但在考核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我比其他人强。”
近日,有关教育部将废除"985" "211"”称谓的消息在网上炒得火热。虽然已被辟谣,但网民对这一话题的热切关注不禁让人深思,所谓的"985" 和"211"背后,究竟有多少爱恨情仇。
说到"985" "211",就永远无法避开学生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在网络上,舆论也呈现两极分化状态:有人认为"985" "211"高校的硬性设置十分不科学,强烈建议废除;而另一方则认为存在即合理,不要瞎折腾试图废除。
非"985" "211"高校的王泽磊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并非"985" "211"高校毕业,但是他当年的高考成绩远超某些"985" "211"高校分数线。
他说:“我不觉得我们比那些"985" "211"高校学生差,高考录取成绩就可以代表学校优劣,人为划定一个标准本身就不合理。而且现在找工作时很多招聘单位明着暗着要求"985" "211"高校学生,这是对我们的歧视。”
某重点高校学生唐蕾则不同意这种看法,她说,"985" "211"首先是一项国家宏观政策,对于落后地区和农林类等高校的倾斜就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而且从大的范围讲,"985" "211"高校学生高考成绩总体还是超过普通高校的。”
被"985"和 "211"身份烦扰许久的张仲栋面对网上的议论却颇显淡然,“规矩既然定下来,就有其合理性,我认为作为学生,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
谈起求职路上的酸甜苦辣,张仲栋说,“刚考入清华时肯定特别兴奋,觉得自己‘逆袭’了,但现在发现自己和土著(指本科就在本校就读的学生)相比确实有着不小差距。”
“清华北大等土著学生相比我们外校考入的确实优秀很多,我去那里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认识同学后先百度下他们,基本都能找到人家的辉煌点。”张仲栋调侃说,“百度自己的同学,在我以前的圈子里大家可没这习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聘主管告诉记者,“专门有个描述张仲栋这种现象的名词叫‘学历断档’,即指本科毕业后重新上研的学生,也包括那些从非名校考入名校者。”
“像张仲栋说的这种要求现在已经很少了。”他说,“但要求最终学历是"985" "211"高校的用人单位仍不在少数,因为招聘也是有风险的。可能普通高校有些学生能力确实出类拔萃,但这只是少数。仅限"985" "211"高校学生投递简历也是为了规避风险并减少工作量。”
“Offer(即单位录用意向)也有几个,但都不太满意,比起别人要差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继续努力吧。”采访的最后,张仲栋告诉记者。(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历届家长眼中的北京理工大学SQA HND 下一篇:中国致公党房山区支部在现代管理大学举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