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京邮电大学一院长因冒领68万元科研项目经费,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半的消息,又一次印证了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对科研腐败的愤怒。
学术圈的腐败总是格外令人痛心,本该用途明确、有的放矢的“科研经费”缘何成了“唐僧肉”?在一些报过、花过、用过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们看来,科研经费的“跑偏”从申报、审批环节就已经开始了。
科研经费那些事儿
■2014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杜绝一题多报、重复资助等现象,消除行政化定项目、分资金的弊端,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2014年 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严肃查处高校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
■2013年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2013年 经济学家张维迎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北京论坛上说:“我所知道的教育经费的腐败仍然非常的严重。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4%,但是我们的体制不改变的话,我觉得钱越多,问题越多。因为现在大家都在争着去瓜分这些钱,而且有关部门规定,说这个经费一年花不完的话罚款。清华去年就罚了几千万。到年底了,都在比赛花钱。”
■2013年 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在政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说:“拿1000万的项目为例,就算什么设备都不购买,拿5%也就是50万来做绩效支出。这么大的项目通常需要十多个人用5年来完成,也就是说每人每年只有1万元的绩效收入。”
问题
没有具体任务的团队,怎么能申请到经费呢?
高旭(化名,生物学专业博士后):科研经费的腐败这几年讨论得很热,但我自己的感觉这几年科研经费的审计明显更严格了。比如“纵向经费”,也就是政府部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基金机构拨付的财政科技项目资助经费,以前可以报销一定数额的餐费,这两年基本都不能报了。这个我觉得大体合理,科研经费确实不能用在吃吃喝喝上,但是不是绝对不能报呢?如果存在交流研讨的需要,你请人过来不需要吃饭吗?那产生的餐费要么自己掏腰包,要么找别的发票填。餐费是个小例子,我想说明的是,一个课题做下来要三五年,预算申请书并不能预计到每一种实际情况。
而比较严重的“套取”科研经费,我觉得主要是没有按时用完的结余部分,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要求结余不能超过15%,不同的学校规定不一样,也有的是超过5%就要收回。结余的钱怎么办?大部分人都会想办法“取”出来,哪怕多买点实验材料留着以后用也好啊,严格来说,这也算“套取”吧?还有的会从差旅费上补一点,但大体都还是要按照当时的预算申请走的,一般的科研人员也就能这样“套取”一点儿了,真正能“套”出来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是“大牛”。
比如北邮这个院长冒领了68万劳务费,新闻里说他的项目组只有50万元设备费,其余150万元全是劳务费。据我所知,一般科研经费里劳务费的比例也就10%到15%,只是发给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这个项目组的预算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劳务费呢?而且还说他的项目组没有具体任务,所以钱没花出去。如果没有具体任务,又怎么能申请到经费呢?以我自己申请课题的经历,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大家普遍都觉得科研经费要花在科研上,而不是花在科研人员身上,你可以买设备,买材料,但课题主持人不能从经费里拿报酬。这有点儿像医生看病,诊断的费用(就是挂号费)很低,但药费可以很高,合不合理我也说不好,我一个师兄说过:政府出钱支持你做研究,给你课题就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学校里有一份儿工资,还想什么劳务费?呵呵,也有道理。
“不管你报什么题目,经费数量都是一样的,这怎么可能呢?”
徐林(化名,上海某高校教师,曾申请过国家社科基金):科研经费的混乱除了个人因素以外,也有体制上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不管你报什么题目,经费数量都是一样的,这怎么可能呢?历史学课题可能足不出户,社会学可能要做调查。不做调查的课题,几乎花不到什么钱,而做调查的课题,多少钱也感觉不够用。教育部也就是负责把教育经费分下去,至于钱怎么用,往往是管不了的。
以我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为例,分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和重点课题,我是2012年申请到的,15万。申请的时候要有一份计划书,这个东西很抽象,谁能说得准呢?因为是给定15万,那我就做15万的计划。你给定20万,我就做20万的计划。当然,倒也不至于闭门造车编数字,因为课题申报要看前期研究积累,你什么都没做,课题也申请不到。
经费使用有固定的项目,包括资料搜集、数据收集、交通差旅、专家咨询、国际交流、其它等项目,“其它”的额度要在项目金额的10%以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个项目经费编制的指南,里面有具体要求,比如,专家咨询有每个人不超过多少的标准。
项目中通常都没有科研人员劳务费,有也不超过10%,但总不能白干一场呀!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比如,该收集的数据不去收集,像社会学里,可能有一半是做调研,另一半是做定性,做定性的不存在数据收集问题,即使实地考察也花不了多少钱。总之,想“套”还是可以“套”的。
其实,文科方面科研经费不规范的危害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限的,再跑偏,经费额度也就那么多,不像理工医,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一旦项目造假,问题都比较严重。文科科研课题主要是安慰人心的,这些年文科知识分子的待遇实在太低。要是高校教师的工资可以和外面企业什么的相比,谁愿意那么拼命地做课题、发文章呢?
建议
每年审查科研器材
是否都还在本实验室使用
韩夏(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博士,曾参与多个科研项目):生物方面的科研项目还是挺烧钱的,大项目千万人民币,小项目几百万,最少几十万。举例来说,买一个抗体就两千人民币,定点DNA探针又几千人民币;做干细胞的,一个月的培养基就能烧掉一两万人民币。仪器设备的话,两三万到几十万人民币不等,有的显微镜,一台就要500万人民币……但几年下来,没怎么听说过有科研经费偷漏的现象。
经费管理上,大概有这样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在比较容易有私利的大型器材购买上,如果器材价格超过一定数目,会通过一个类似于公开招标的系统,将整个过程透明化。在科研资金的审查上,每年政府的专门机构会审查科研器材是否都还在本实验室使用,防止被用作他用。当科研资金使用日期截止后,该资金的具体账目会被一条条审核,确认每一项支出跟本项目有关。
在人力方面,每雇一个新的博士后或助研之前,都需要经过财务部审核,察看相关科研资金是否有足够的余额来提供博士后和助研的工资。开会差旅费和其他一些支出,相对来说占整个科研资金的很小一部分,但财务会抠得很细,像我去开会和去澳洲交换,每一个东西财务部都要对时间对账目,我导师之前出去开会也不能坐商务舱。发票的审核也很严格,所以,不会像我本科在国内大学做项目时,经费没花完,就找很多人买书找发票报销。
科研人员自己的
单独支出和工资要透明
韩夏:一个中等的科研项目可能需要至少两到三年时间,科研工作者本身要有规划和风险评估的。两到三年之后,根据情况再做具体调整,这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计划性。预算表再变,大的支出和人员总不能老变吧。不可能博士后今天的工资是4000新币,明天我就给涨到8000或10000新币。一个大型仪器在购买之前肯定也要做各种用途规划,不然凭什么给那么多钱买?多浪费。再者,整个研究机构的公共平台很重要,不是每个实验室都需要花很多钱来建自己的平台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科研人员自己的单独支出和科研人员工资要透明。说实在话,跟新加坡相比,现在国内的科研人员死工资也太低了。如果死工资高得够花,谁闲着没事整天打科研经费的主意?你想想看,一个讲师工资月薪才5000人民币。就算是“百人计划”的,月薪也不过两三万人民币,这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博士后的工资。像我们系的助理教授都至少月薪四万人民币了,而且新加坡的消费跟北上广比起来,并不算高。我想问一句,钱都去哪儿了?把流失的经费追回来,足够发好多了吧!
如果你来自一个有爱的环境,你也会对环境有爱。相反,如果你来自一个不好的环境,还想做到对环境有爱,那是非常非常难的,恐怕只有圣人才可以,但我们都是普通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苏州高考报名人数为27537人 设23个... 下一篇:江苏省中职学生注册入学4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