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北京 > 北京密云县启用多种模式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北京密云县启用多种模式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现在每年申请交流的教师很多,今年就有80多人提出了交流申请,最后选派了30多人,而过去的交流主要靠行政力量来推。”日前,北京市密云县教工委书记张文亮对记者说。

从2011年开始,密云县启动了第二轮城乡教师交流工作。这一轮交流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科学,交流教师从“不带关系”到“带关系”,交流方式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而且更加注重交流的质量和效果,堪称是第一轮教师交流的“升级版”。

转关系:支教教师有了归属感

地处北京市东北部的密云县,山区面积占80%。从2006年开始,密云县在北京率先实施为期3年的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到2009年,第一轮交流结束时,全县师资配备、师资结构基本实现城乡均衡。

但是,在总结第一轮交流工作经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去“人走关系不走”的交流,不利于管理,特别是实行绩效工资后,学校给支教人员定绩效工资时很为难。同时,这种“不带关系”的交流,支教教师到了山区学校后,没有归属感,就像一位支教教师所说,“总感觉自己是外人,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

鉴于此,密云县在实施第二轮城乡教师交流时,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改进与完善。最大的改进是,实施“教师带着关系交流”,期限仍为3年。张文亮说,这样做增加了交流教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受援学校管理,真正把自己作为学校一员,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张文亮介绍说,从2011年至今,全县共有337名教师“带工资关系”交流,有62名校级干部参加了轮岗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山区学校的师资水平。

多模式:满足山区校师资需求

第一轮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交流形式单一,加上数量又大,造成城区学校往农村学校派教师难,派到山区学校的年轻教师中骨干教师数量更少。“这与山区希望多来些骨干教师,帮助学校加快发展的要求相矛盾。这些问题不解决,交流将流于形式。”张文亮说。

为此,密云县在第二轮交流时,在交流方式上增加了学科指导、兼职交流和对口交流等形式,这几种交流形式,县教委并不要求交流教师一定要转关系。以学科指导为例,主要是针对一些农村校某一学科弱的问题,县教委选派该学科的优秀教师下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时间一般为1年。

北庄中学是密云县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的语文学科一直偏弱,一年前学校向县教委提出派优秀语文教师来校进行学科指导。县教委选派五中语文教师刘淑阁下去指导。在五中采访时,这位完成1年支教回校不久的女教师对记者说:“我到北庄中学后,除了教一个班的语文外,重点是带领语文教研组加强教研,带领大家共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兼职交流则是指县教委从县少年宫等机构,选派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每周到农村学校教学指导两三次。县少年宫的舞蹈教师马艺元,到太师屯中心小学进行学科指导1年,将这所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带了起来,带领学生们排起了舞蹈节目。

对口交流则是一种更为松散型的交流,主要是一些农村和城区学校自愿结成交流对子进行交流,县教委只是从资金上支持。

重质量:量才使用骨干成“种子”

密云县教委的一份材料显示,从2006年至2009年,第一轮全县共有1050名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其中,山区进城的教师552人,城内教师到山区468人。

“仅从数字来看,第一轮交流的规模和声势是很大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还有值得总结提高的地方。因此,第二轮交流我们更注重质量,突出交流的针对性。”张文亮说。

为此,第二轮交流时,县教委坚持按照“出一补一、专业对口、量才使用”的原则,优先选派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优秀教师下乡,使山区学校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教师结构明显优化。

县教委还要求城区骨干教师到山区校后,要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大教学指导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种子”作用,催生、培养出一大批新的山区教学骨干。对交流到城区的山区教师,县教委要求城区学校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促进山区教师快速成长。

“几年下来,全县农村教师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山区学校的市县级骨干教师由交流前的57名增加到169名,县城学校的市县级骨干教师也由交流前的155名增加到247名。”张文亮说,“这说明城乡骨干教师数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全县优质师资总量进一步扩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高校百名教授创业项目落户南京江宁 下一篇:珠算课程有望列入小学选修课 曾一度受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