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素质”?
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有33%的在意“工作经验”。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却仅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
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的这一结果显示: 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
从“校园”到“职场”大学生亟须专业培训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供需之间却出现了某种失衡。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
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大招聘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对记者讲到:“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的,我有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
企业竞争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材。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是这种企业级培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毕竟是在职培训,只能点到为止。
大学、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同时抓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扩展为相互补充又独立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个负责知识结构、研究型人才、爱好兴趣的培养,一个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国内非大学教育崛起于民间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企业的崛起,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是无数的企业,同时企业的需求也迅速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国立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较早嗅到了这股风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曾云提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充分强调职业素质训练。
思远双N的课程体系,在对全国千余家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学员适时掌握符合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
思远双N独创的“职场模拟”教学模式,引导学员在虚拟企业的办公情景中完成项目工作,以保障学员具备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个刚刚步入职场新人来说尤为关键。思远双N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员建立适当的人生规划,立足于培养学员基本的职业素养,比如说对于学生职业心态、礼仪、团队合作意识的训练曾云提出的对学员实际上岗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构成了非大学教育的核心特点——培养企业最需要的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非大学教育摸索了仅仅几年时间,远远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迅速增长的趋势。曾云与他的同事们在非大学教育之路上尝试短短四年时间,思远双N已经从武汉一地,扩展到北京、武汉、成都三地五个校区,并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长沙、郑州、天津、青岛、杭州和西安等地,分别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在校生超过15000人。另外他们还与国内6000多家著名IT企业建立长期用人合作关系,保证思远双N的优秀毕业生顺利就业。
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浪潮相对的,是社会对这一模式还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欧美国家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共同成长,说明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中国的社会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化,民间的、企业的声音在日益壮大,社会需求必然会反应出这一趋势。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必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小心待遇优厚后的潜台词 下一篇: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高校应补职业规划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