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山东 > “第一文凭”警示高等教育空心化

“第一文凭”警示高等教育空心化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说起找工作,顶着“清华博士”光环的陈达,一肚子牢骚。这是一个“几乎摧毁他信心”的求职季。连续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他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更让陈达崩溃的是,十次求职中的八次,他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只因他的本科学历是山东一所二本高校

今年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舆论纷纷呼吁,帮助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该倡导公平的就业环境,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呼吁当然是正确的,但能起到多大效果,难以令人乐观。比如,这则新闻报道的就是已存在多年的用人单位招聘查求职者“三代”学历的问题——求职者有“985”、“211”名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还不行,很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求职者的“第一文凭”,如果大学本科是在一所二本或者三本院校求学,哪怕北大硕士、博士,也难进入用人单位的法眼。

教育部今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限制自己下属的高校、机构,在招聘时提出985、211要求。可明眼人都知道,用人单位不提限制条件,可却在筛选简历、面试考察中,执行不成文的学历规定,这能拿他们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必要思考为何用人单位在乎求职者的“第一文凭”了。不少用人单位的解释是,求职应聘者那么多,总得有个筛选的标准,因此,就用毕业的学校身份进行筛选。这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看重“第一文凭”呢?这恐怕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用人单位可能经过对员工的分析,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本科出身名校者,能力和素质还是要更强一些,换言之,就是使用得更顺手一些,加之考虑到招聘成本的问题,因此,就确定“第一文凭”指标。

其二,用人单位对985、211院校的博士、硕士教育质量不信任。从常理上说,如果一个用人单位看重学历,985、博士这两个因素,已经足够了。而这两个因素还不够,需要再查本科,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中,当下获得信任度最大的是本科教育。

这些问题不解决,学历歧视这一问题就将无解,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以招聘适合本单位要求的人才为由,实行“第一文凭”规则。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目前所能强调的只有招聘用人的社会责任。从全世界范围看,都存在名校毕业学生的总体能力和素质通常高过普通学校的情况,可是,如果简单以学校身份择才,倡导的就是身份价值观,而不是能力价值观。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招聘时,不设置任何学历要求,并把所有求职者的身份隐去进行面试,招聘结果出来,录用最多的还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但这种招聘得到的结果,和在招聘初就设定名校门槛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给所有学历者平等的竞争机会,后者则剥夺了非名校学生的机会。

用人单位应该有这种责任感,这可以倡导一种健康的人才观,给受教育者多元选择的空间,也会引导办学者、受教育者重视教育质量而不只是关注学校身份。而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不被信任的问题,与此密切相关。

与其说用人单位不信任博士、硕士教育质量——连985、211院校也一样——不如说用人单位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都不信任。之所以要查“第一文凭”本科身份,不是相信这些学校的本科质量就不错,而是觉得被遴选进这些学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较高,或者说,他们更相信的是中学教学。

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是“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中学时学生们努力学习,以便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而进入大学之后,就采取“混”的态度,对待学校。如此一来,用人单位关注“第一文凭”,关注的是学生中学的学业表现,而非大学的学业表现。更进一步说,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由于只制造学历,没确保教育,都没有得到尊重。

这是高等教育功利化办学导致的,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办学严重同质化——学校没有办学个性,甚至空心化——学生在大学中无法获得多少教育。这样的教育于学生而言,就是获得一个身份,能得到认同、尊重反倒是奇怪的事。

所以,对于学历歧视,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必须分析深层次的问题。与“第一文凭”规则对应的是高等教育同质化、空心化,给受教育者教育回报低的现实。这一问题不得到解决,今后的“第一文凭”规则,或许还会再向前推,变为查学生“四代”,即高中的文凭。

重视高等教育质量,鼓励高等教育平等竞争,在每个层次、类型中都办出特色,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离开了这一基础,我们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也很难推进公平就业,从而无难让大学生就业走出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海南:家长诉昌江高中学位少 回应称需转变... 下一篇: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召开 杜玉波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