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未到,各培训机构的补课班招生已经非常火爆。从年初各地不断推出减负举措至今,减负之举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一项出发点无可挑剔的政策、一项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的大好事,在一些地方却出现“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尴尬局面。
10多年前,本报就充满信心地推出《新千年头件事:减负》的报道,今天看来,当年的情绪未免过于乐观。近年来教育部门颁发的“减负令”不可谓不多,为减负所费的人力、心力不可谓不大。一位参与其中的教育行政官员戏称自己的工作是屡败屡战,虽百般努力,但得到的往往是负分。教育部门决策的公信力遭受质疑、家长和孩子反而比以前更辛苦。
“谁减谁倒霉”—— 教育部门公信力遭疑
疾风骤雨喊打,负担却没有打下去,孩子们还是很累,直接影响到发令部门的公信力。这是减负得到的负分之一。
管用吗?当听到教育部门再次出台减负令时,从社会人士那里了解到的反应大多是观望、半信半疑:减了这么多年没有减下来,这次能行吗?一位教育学者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还是一阵风,不会起到多大作用。
真减吗?记者采访了一些学校,发现减负令一下,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真查真抓,首先着急的是校长,压力从校长传递到教师,往往还有一个时间差。孩子们的作业从第一天的常态到一周后的减少,到一个月左右的明显大幅度少,经历一小段时间后,重新恢复到减负令发布前的状况。经历了多次减负的校长和教师,早就“世事洞明”,很难有人真正持续贯彻减负令,减负真正成了一阵风。最近,贵州某地教师周末也要补课,感觉负担实在太重,甚至打电话到本报求助。多次出台政策但都减不掉,已经在校长和教师中形成了怀疑的习惯思维。
谁减谁倒霉?近日,当记者采访学生家长时,两位互不认识的家长说了完全相同的一句话:谁信谁倒霉,谁减谁倒霉!屡次减负却减不掉、支持减负却带来孩子在班级排名直线下降,感觉上当的家长和学生,很难真正从行动上支持减负。
“越减越累人”——家长负担反而加重
在北京,减负之后,取消学校课后班,学校周边的各类托管班、培训机构收费不菲,生意却越来越红火。孩子的负担没有减轻,家长反而要花更多时间陪孩子上培训班、花更高额的学费请教师,家长在孩子学习上需要承担的精力、金钱负担越来越重。这是减负甚少得到家长支持的根源之一。北京某名校学生家长甚至偷偷请求孩子的科任教师课余帮孩子补课,每次心甘情愿交400元。“科任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外面培训机构的教师强多了,收费也低多了。”说起老师冒着违规受处罚的风险给学生补课时,这位家长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减负打的是注定失败的遭遇战。一些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主动要求上培训班,不上不行。孩子的动力来自哪里?“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上培训班,我如果不上,考试就要落后了。”某中学生说。
减负是个链条,光减作业量,不改革考试和评价,这是减负难以得到师生和家长支持的根本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山东公务员省考3月15日起报名共招101... 下一篇:2013海南高考三亚考点二十余人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