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改善了,名师队伍扩大了,薄弱学校摘帽了,教育质量上去了。近年来,海口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通过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在城乡帮扶上“做文章”,建立监控机制,狠抓教学质量,切切实实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及家长的充分认可。这是记者从海南省基础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改善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最亮丽的风景
“十五”期间,海口市先后融资10.98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19所学校,完成105个教育布局调整项目和375个危房改造项目,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2.1万平方米,全部消除现有各类危房,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设施硬件差距,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荣获了2006年海南省第二批中小学危房改造攻坚工程一等奖。
2007年,海口市又投资2亿多元,完成了教育布局第二期工程,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海口四中高中部、海口市二十五小海甸新校区等工程相继竣工,为海口市增加了4000多个义务教育学位和2000多个高中学位,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学位紧张和班额过大的状况。
2008年,海口市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截至9月1日,共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了新玉沙学校、海口市九小滨海校区等10所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教师工作间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新增近万个学位,1500个床位,逐步实现由“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教育理念转变。
打造名师队伍,培养更多本土名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2004年开始,海口市先后启动“千名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出1000名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启动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方法的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训了430558人次中小学教师;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校长论坛”,组织300名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校长分期、分批赴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北京等地进行高级研修和跟班学习,提升了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促进了中小学校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办在职研究生函授班,372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
全员、全程、全面、全方位的培训方式,为海口市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打造出一批批具有本土特色、一流的骨干教师团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本土名师。
开展城乡帮扶,帮助薄弱学校摘帽
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一直是海口市课改实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海口市将60%的力量放在农村中小学,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快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百强扶百弱”等一系列城乡帮扶举措,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张旗鼓地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工程。
通过建立市、区教研员定点包片制度,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农村学校的“造血功能”,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教下乡”和“送训下乡”,增强了农村教师的教研意识,使20.68万人次农村教师受益;组织100所城区优质学校和100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帮扶,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10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更新了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表示,“城乡对口帮扶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更为关键的是广大农村教师能够近距离与城区名师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更新了教育理念,学到了优质教学的方法。”
建立监控机制,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海口市建立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年报制度,每年根据各级考试的统计,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对全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并形成本学年度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总结取得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学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促进了海口市中小学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提升了全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此外,海口市积极配合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项目组”,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分析海口中小学教学质量状况。
为使海口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海口已拟定《海口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还要修改《海口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在评价项目上除了评价升学考试成绩之外,还要评价学生的才艺特长和综合实践能力,追求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改变单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竞争,“让教育惠及每一位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