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广东 > 专访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怡军

专访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怡军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广东工业大学

大力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已有 50 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早就听说广东工业大学这几年在创新方面的摸索中有不少动作和成绩,为了印证一点,《中国教育在线》专访了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刘怡军副部长,刘怡军副部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回答了广大学子们关心的多个问题。

1. 近几年,在人们印象中,广东工业大学往往被冠以个性、创新的美誉,您认为广东工业大学的个性和创新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刘怡军:广东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依托广东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发展,正是我校发展的动力。我校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简称:广州 IC 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数控装备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已争取到建设经费 3 亿多元人民币。目前学校正努力继续在精密装备、IC 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我校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获 3 项一等奖,总分 330 分,排全国第五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奖”,并获得了 2015 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承办权。最近三年,学校大力引进国内外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珠江学者、国家千人、杰青、青年千人、广东省创新团队、广东省领军人才等等,力度前所未有。学校领导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与广东产业结合的最好的高校,这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纸对我校这些协同企业、海外高校的创新举措都进行了多次报导。

2. 关于如何“育人才”的话题,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在这些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在教学模式、培养的整体思路、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哪些侧重点?

刘怡军:研究生培养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尖子生、特长生的个性化培养。从选拔制度来说,研究生是由平均约 4 个优秀本科生中经过全国统一组织的选拔性入学考试中挑选出来的,对于研究生而言,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指具有厚实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突出、学术成果丰硕、学术交流频繁、实践能力超强。

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思路为“学术型研究生上水平,专业型研究生出特色”。研究生培养一般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活动,一年多的毕业论文,整个过程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当然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本科生的讲授式四年制的大班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科研活动都强调研讨性、参与性,全面展现主动性学习的方式。

3. 广东工业大学自身的研究生教育特色有哪些,您觉得其中哪一个特色最吸引学生?

刘怡军:结合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工科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一句话包含“结合本地”、“工科”、“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多个关键词信息,其中

这些关键词无一不是广大考研学子追求的目标。

“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地缘、学缘、人脉等等方面的关系,广东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功能中都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广东工业大学对本地的社会发展规划反应敏捷,在人才需求预测、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地方经济。以往的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廉价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这种模式不会有推进发展的持续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把高端人才作为支撑科学发展最宝贵、最具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将取代传统物质资源,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科专业都是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加凸显。我校毕业研究生 70% 留在广州深圳等地就业,而且大多数都是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4. 广东工业大学就业前景如何?

刘怡军:我校作为工科院校,致力于做与产业界融合最好的大学,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学历研发型技术人才。我校的学科专业都是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加凸显。历年来,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均实现了“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高就业满意度”。以今年为例,截止到 6 月,我校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已达90%,位列省内高校前茅。

今年就业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就业区域优势明显。2014 年我校毕业研究生 77% 留在珠三角地区就业,而且大多数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充分体现我校“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第二,就业专业对口,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专业对口的制造业、计算机行业、科技服务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均为朝阳行业;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制造业中,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第三,就业职业岗位前景乐观。我校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的比例高达85%,就业单位招聘我校毕业研究生的主要意图是招收专业技术人员,并培养其成为技术骨干人才。第四,就业薪酬丰厚。据统计,2013 年度毕业研究生平均薪酬约 5344 元 / 月,高于本专科毕业生(3076 元 / 月)近 2300 元,其中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等多个专业初次就业平均薪酬均超过 6000 元 / 月。2014年已签订三方协议书的毕业研究生平均薪酬高达 5740元 / 月。

5. 能够从学科设置方面和学校的特色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做到与广东市场紧密对接,目前覆盖几大产业?同时,其他的管理、经贸、艺术等学科是否也会考虑结合工科背景而设置呢?考虑到结合广东的产业,对于广东本地的生源会不会有一些“优待”呢?

刘怡军:广东是领先全国的经济大省,按照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战略布署,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全面进行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现代信息产业基地,我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契合发展趋势,如机电、制造、服装、电子信息、电气、交通运输、化工原料、环保、新能源材料、生物、计算机等都是优势学科所覆盖的专业,在当前大数据、大制造的背景下,大工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集成制造已经是常态化的生产模式,因此包括我校管理、经贸、艺术设计在内的学科都与工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组织的公平的、公正的选拔性考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广东本地考生报考我校会有地缘优势,他们对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更深体会,对我校专业设置的认可度也会更高。

6.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成功地将科研优势和师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请为我们具体解读一下这方面的成绩。

刘怡军:广东工业大学从 2011 年 4 月开展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预算 300 万元专项资金设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用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得到最多资助硕士生可拿到 20 万元、博士生可以拿到 30 万元以上,每年还可获得专项资助到境外参加顶级国际会议。对于实施拔尖计划的初衷,我校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张光宇副校长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给予了阐述,即“学校希望通过挖掘一批好学生,给他们配备好导师,进入好团队,送到国外好的实验室,接受学科最前沿的教育,从而做一些有价值、有深度、高水平、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校 42 名培育对象共发表 SCI 论文44 篇(其中一区 3 篇、二区 11 篇、三区 21 篇),EI论文 32 篇、授权专利 10 项(其中发明专利 4 项),申请专利 43 项(其中发明专利 30 项),到国境外进行联合培养或学术交流 28 人次。2 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1 人入选“广州市菁英计划”,13 人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校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带动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引领广东工业大学在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中脱颖而出。

7. 我们一般会选什么样的人进入“拔尖计划”团队?主要注重培育对象的哪方面能力?选拔的条件和简单流程是怎样的,选拔标准如何体现公平?

刘怡军:学校制订了严格的遴选机制。从国内相关学科领域有影响的大学和本校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择硕士生阶段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一般应在本年级专业排名前 10%;博士生阶段的入选对象必须是参加学校博士入学考试成绩优秀,且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一般是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影响的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业绩达到相关要求。经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学院推荐、现场答辩、专家评议、领导审核等”严格的选拔程序,全方位考察申报对象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优中选优。

此外,与之配套的还有本科生科学研究启蒙计划,学校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表现确定推免生的资格,然后从推免生中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跟踪培育对象。导师要做 6 年的培养计划,本科生通过推免进入硕士生,再通过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从跟踪培育对象的本科毕业设计开始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这样系统化的环环相扣无缝连接,可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日脱颖而出。

8.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科技创新环境和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请为我们从测评体系、资助体系、研发基地等软硬件方面介绍一下如何激励学生创新,为学生创新提供哪些有力的保障。

刘怡军:学校现已形成了以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励为引领、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为导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为重点、学校奖学金为基础、勤工助学为保障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对照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硕士学位论文奖励办法,2013 年我校对获得 2012 年度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进行奖励,共 7 篇学位论文获奖,总奖金额为 12 万元。按照学校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每年预算 300 万元用于奖励和培育研究生优秀人才,促其早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入选对象硕士生资助奖励 1 万元 / 年、博士生资助奖励3 万元 / 年、出国(境)联合培养资助 10 万元 / 年。同时,学校还设立多项其他各类奖学金。此外,研究生导师对所指导研究生也给予科研课题补助金(助研)和高水平成果奖励金,以据 2013 年不完全统计,达到 728 万元。

我校按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模式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多模式集聚社会资源、多渠道整合科研力量、跨学科培养学术骨干、多样性推进教育改革,最终实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目标。在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三个延伸,向上延伸:力求集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招揽国际高层次人才,推进国(境)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向下延伸: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服务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自2010 年底省教育厅启动“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来,我校与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 14 个单位合作的创新基地先后被批准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与此同时,我校还建立了 46 个校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向内延伸:将集聚的创新资源服务于研究生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我校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不断优化学科方向、培养方案,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国家、学校、研究生的多方共赢,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免SAT考试,比AP更有效率的通往美国前... 下一篇:东莞一学校41人达北大清华录取线 夺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