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差生”与“学霸”各得其所、各自精彩
最近,关于“差生逆袭学霸”的议论突然热络起来:初中、高中一个班的同学少年,各自闯荡社会多年以后出现了耐人寻味的“错层”:曾经不起眼的“差生”创业有成俨然“成功人士”模样,曾经风光无限的“学霸”尽管考上了名牌大学却沦为平庸的“上班族”。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学霸”们“想过去看今朝”心绪难平不难理解,但由此生发出“读书毁了我”之类的感慨却显得矫情。哪个“学霸”能斩钉截铁地说离开了四年高校寒窗和一纸大学文凭,自己反而能“天高任鸟飞”?
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这道理已不用多说。人生的差距之所以会拉开,除了天赋等难以更改的因素,后天努力尤为重要。早早离开校园的“差生”们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得风气之先,敢闯敢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起早摸黑的努力。“成功人士”不是一天炼成的,那些怨天尤人的昔日“学霸”们倒是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而失之疏懒与懈怠?
“差生”容易成为“成功人士”,“学霸”往往难成大器——这样的推论既缺乏统计学支撑,更不符合事理逻辑。更为危险的是这种论调背后若隐若现的“反智”倾向:似乎知识越多、学历越高者更难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学富五车较之腰缠万贯高下立判。需要反问的是:难道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了升官发财?知识的力量一定要在财富较量中才能体现?
“学霸”的忧伤正折射出当前成功学观念的偏颇,即一切以财富论英雄。这种成功标准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一样狭隘。诚如一些网友所言,当金钱成了成功唯一的衡量标准,搞飞机火箭卫星的科学家们看来都是失败者了!按照这种成功学标准,“上班族”不如“老板”,坐书斋的不如做生意的,甚至“清贫”不如“浊富”……
人生成败,绝非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所能决定;成功与否,也不是财富的多少所能概括。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差生”们通过努力照样可以活出精彩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而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社会里,崇尚财富与尊重知识应该并行不悖,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生活方式,并在不同的向度收获“成功”。唯有这样的共识,“差生”和“学霸”才能在人生路上各得其所、各自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